第123窟
![](/Files44/BeyondPic/2006-5/21/13_006.jpg)
第123窟:
時代:西魏
洞窟形制:
平頂方形窟,頂高2.47米,面闊2.45米,進深2.35米,其四周又鑿高寬各30厘米的低壇基,正左右三壁各開一圓拱形淺龕,左右壁龕前的壇基上做方形佛座。
造像:
正壁塑一佛二菩薩,左壁維摩詰,右壁文殊師利菩薩,里側塑二弟子,外側塑男女二侍者(童男、童女)。
特點:
窟內佛造像生動秀美,菩薩清秀、苗條。此窟以維摩詰變為題材,左右二壁方形壇座上維摩詰居士和文殊師利菩薩均作結跏跌座,對坐論辨。維摩潔變是自魏晉以來北朝至隋唐盛行不衰的佛教藝術題材之一,多見于繪畫,文獻中有東晉顧愷之在瓦棺寺繪維摩詰變的記載,有“清嬴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此窟維摩詰高1.22米,頭梳小髻,造型清瘦,宛如封建士大夫形象,機智、從容安祥,不同于壁畫和浮雕中通常所見似病容的老者,文殊高1.20米,服飾華麗,表現出沉靜無畏,瀟灑大度之風范,童男、童女造型天真、稚氣、純樸、活潑、生活氣息很濃。著少數民族裝束,塑像著力于刻劃人物的面部,對于軀體和動態則作相對靜止和簡練的整體處理,從而突出了人物 神情和內心世界的表現,中國著名的美術評論家、美學家王朝聞先生給予這二身塑像高度的評價。
壁畫:
已殘,僅存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