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窟
第115窟:麥積山唯一有確切造像紀年洞窟。
方位:西崖西端中上層,第114窟與大佛頭之間。
時代: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
窟形:平頂方形低壇基敞口窟。
造像:
一佛二菩薩,正壁中一佛、左、右壁立二脅侍菩薩,在左、右壁上方的兩側各有二身形塑,四坐佛。佛作水波紋高肉髻,面相長園,細眉、細眼、鼻梁高、窄、直無鼻孔,小嘴薄唇緊閉,嘴角上翹,面帶微笑,菩薩作高髻堂冠,束發,發辮披肩,袒胸露臂,下著長裙,斜披瓔珞,衣紋薄紗裹體,均為細密的陰刻壓線。
壁畫:
原整個洞窟頂部均有壁畫,頂部繪一圓形的似摩尼寶珠,四周有飛天舞動。正壁佛右上方畫一比丘捧一卷軸坐于墊上,下畫一樓閣,左上方一人坐于結廬之中,周圍有山林,人物、荷葉、仙鶴。右壁菩薩內側影塑佛下方畫有一高髻,著菩薩裝的羽人翩翩起舞,菩薩項光后面畫一頭鹿穿行于山林之間。左壁菩薩內側一佛,結跏跌坐,二菩薩跪于右側。
題記:
正中主佛須彌座上有墨書題記,為施主張元伯發愿發一方。內容:“唯大代景明三年九月十五日遣上鎮司□張元伯首白常住三寶今在此麥積□□□ □□□為菩薩造石窒一軀愿三寶興□法輪常轉眾僧□天寶所□□右愿國祚□昌萬代不絕八方僂負天人慶右愿弟子所有諸師父母之者神生□兜率□□□尊□□教悟無生惡□現在之右愿使四大□(康)像六□□煩□□二宜命不□□□□弟子夫妻媳□現世之中眾災百□□□常為國之良輔學者聯□□篋內列……諸典記□□□歷代不□及……切眾生普同成佛……愿子孫養大愿是見佛……。
。ㄔ13行,一百九十六字)。
第121窟
方位:西崖上層西端。
時代:北魏晚期,宋重修。
窟形:覆斗藻井平面方形窟。窟內正、左、右壁開尖拱深龕;窟高2.55米,寬2.36米,深2.15 米。
造像:
三壁龕內各塑一佛。正龕內左、右壁中門內兩側塑二力士。佛上半身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于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結跏跌坐于方臺上,弟子穿袈裟,下著裙。左弟子塔螺旋發髻。菩薩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菩薩與弟子緊緊相依,面帶笑意,雙手合掌于胸前,作拍手狀,似在竊竊私語,會心交談,猶如現實生活中一對親姐弟一般,充滿著青春活力與動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與親切。力士頭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著裙,披巾于腹部穿圓、交叉,左手持金剛桿而立,右手提風帶,右力士著寬袖上衣,下著長裙,垂手而立,身穿護身鎧甲,剛健雄武,具有一種威嚴震懾的氣魄。此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壁畫:
佛、菩薩彩繪背光,項光。藻井壁畫,大部剝落,均被煙熏黑,僅飛天飄帶,隱約可見。
題記: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