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窟
位置:
位于西崖下層中部六十九窟右側。
時代:
后秦或西秦開鑿(公元384-417年),北魏時期重修。
窟形:
平拱敞口大龕,高4.5米,寬4.7米。兩窟形制,尺寸規格相同,可能當初設計的一組“雙洞”。
造像:
原窟內高壇基上正、左、右三壁各塑一佛,正壁佛兩側各塑一脅侍菩薩,菩薩頂部左、右上方各開一圓拱形淺龕,龕內各塑思帷和彌勒菩薩一尊。窟內三尊主佛均高2.95米,作磨光高圓肉髻,面相方圓,細眉大眼,高鼻薄唇,短頸寬肩,軀體偉岸,著通肩或半披肩袈裟,結跏趺坐,手施無畏印,流露出一種莊嚴肅穆和深沉穩練的氣勢,具有較濃的印度和西域風味、與云岡曇曜五窟大佛相似。菩薩身高2.6米,面相趨于渾圓狀、高髻、長發披肩、戴花蘿寶冠,上身袒露,戴項圈,臂釧、手環、斜披絡腋,下著羊腸大裙、裙擺外揚,一手撫胸持花,另一手或提披巾,或持凈瓶。典型的印度少女形象。
壁畫:
窟內壁畫大部分脫落,內容難以辨認。74窟內現存壁畫兩層,底層已模糊不清,上層壁畫僅存佛兩側所繪的飛天數身。78窟現僅在右壁佛的背光有北魏時期所繪千佛和火焰紋。在壇基木沿被火燒過的痕跡及泥層關系分析。右側佛座下剝露出來的二排供養人為北魏時重繪,這兩排供養人物像為墨筆繪,分上下兩排,面均向佛,手持單瓣蓮,頭戴帽,圓臉短頸,三角衩領,緊小袖,衣至膝部,腰系帶,穿褲,腳似穿靴。姿態分兩種,第一種亦即上排供養人,一手舉蓮至頭頂,一手空舉至胸前;第二種即下排供養人,雙手筒入袖內,舉蓮至頭前。色為黑白兩種交叉排列。從人物面相、服飾以及畫風為麥積山石窟壁畫中所獨有的風格。
題記:
在右壁佛座下兩排供養人壁畫中有“仇池鎮經生五囗囗供養十方諸佛時”。和“清信士”等題記,無年號。
第78窟
洞窟型制和內容基本與第74窟相同。現存北魏仇池鎮經生供養人壁畫。
位置:
位于西崖下層中部六十九窟右側。
時代:
后秦或西秦開鑿(公元384-417年),北魏時期重修。
窟形:
平拱敞口大龕,高4.5米,寬4.7米。兩窟形制,尺寸規格相同,可能當初設計的一組“雙洞”。
造像:
原窟內高壇基上正、左、右三壁各塑一佛,正壁佛兩側各塑一脅侍菩薩,菩薩頂部左、右上方各開一圓拱形淺龕,龕內各塑思維和彌勒菩薩一尊。窟內三尊主佛均高2.95米,作磨光高圓肉髻,面相方圓,細眉大眼,高鼻薄辱,短頸寬肩,軀體佛岸,著通肩或半披肩袈裟,結跏趺坐,手施無畏印,流露出一種莊嚴肅穆和深沉穩練的氣勢,具有較濃的印度和西域風味、與云岡曇曜五窟大佛相似。菩薩身高2.6米,面相趨于渾圓狀、高髻、長發披肩、戴花蘿寶冠,上身袒露,戴項圈,臂釧、手環、斜披絡腋,下著羊腸大裙、裙擺外揚,一手撫胸持花,另一手或提披巾,或持凈瓶。典型的印度少女形象。
壁畫:
窟內壁畫大部分脫落,內容難以辨認。74窟內現存壁畫兩層,底層已模糊不清,上層壁畫僅存佛兩側所繪的飛天數身。78窟現僅在右壁佛的背光有北魏時期所繪千佛和火焰紋。在壇基木沿被火燒過的痕跡及泥層關系分析。右側佛座下剝露出來的二排供養人為北魏時重繪,這兩排供養人物像為墨筆繪,分上下兩排,面均向佛,手持單瓣蓮,頭戴帽,圓臉短頸,三角衩領,緊小袖,衣至膝部,腰系帶,穿褲,腳似穿靴。姿態分兩種,第一種亦即上排供養人,一手舉蓮至頭頂,一手空舉至胸前;第二種即下排供養人,雙手筒入袖內,舉蓮至頭前。色為黑白兩種交叉排列。從人物面相、服飾以及畫風為麥積山石窟壁畫中所獨有的風格。
題記:
在右壁佛座下兩排供養人壁畫中有“仇池鎮經生五囗囗供養十方諸佛時”。和“清信土”等題記,無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