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窟
133窟全貌
133窟,俗稱萬佛洞,又稱碑洞,明歷四十一年,門外掛木扁額“極樂堂”。
方位:
西崖東上部。
時代:
北魏晚期,五代、宋、元重修。
窟形:
方楣平頂與覆斗藻井型混合崖墓式大型洞窟,窟內前部鑿“堂”,后面兩側開“內”中間作“閑“,窟內復室疊龕,大小高深各異。
造像內容:
第133窟是麥積山現存造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洞窟之一。有泥塑、石雕、石刻造像三種類型,泥塑27尊、飛天、千佛像共3400余身,現存石刻造像碑十八通,故有碑洞之稱。泥塑中有圓塑、高浮塑、影塑和壁塑四種,圓塑和高浮塑分別塑作在龕內,影塑則全部粘貼在四周墻面上,壁塑則是直塑在龕楣上面,有山、有人物、動物,組合成一幅完整的山水人物畫。
圖為小沙彌
在窟內泥塑中,以第三龕中一佛二菩薩為北魏典型的“ 秀骨清像”,第九龕內的小沙彌嘴角含笑,既聰慧又謙恭,儼然一活潑英俊的少年兒童,這些造像,無論就造型的準確、人物神情的體現,都已達到爐火純情的完美境界,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在十八通石刻造像中,以第一、第十、第十一和第十六號像碑最完整,最有名。
第一號造像碑,俗稱“千佛碑”,上部刻釋迦在靈鷲山說法的情景,下佛刻千佛13 12 身,一一精雕細刻均為石青、石綠敷彩。第十號碑為著名佛傳碑,全碑以釋迦在仞利天發愿為中心,從燃燈授記到熙若撥提河畔的娑羅林中涅磐,共刻制了乘象入胎,降魔,樹下誕生,九龍灌頂,鹿野苑初轉法輪和王舍城說法等十二段佛教故事,布局精巧,人物刻劃細膩生動,主題明確突出,故事情節與雕刻形式自然和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第十六號碑中部的說法圖,主尊倚坐,龕外兩側各雕一踏蹲獅天王,上空各有飛天。雕工精湛,造型完美,大至整體布局,小至輕柔的帷幔,搖曳的瓔珞,猶如青波蕩的懸裳衣紋,無不使人驚嘆。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認為,這是北朝時代最好的作品之一,“整個浮刻的高低支配的如此之妙,不管光線從那邊照過來,都讓人像面對著一朵清晨中玫瑰花”。 第十一號碑回去首后望中的說法圖和兩邊的四身飛天,均逆向飛行,精心刻劃了飄舞的衣裙和巾帶,有呼之欲出之感。
在前堂中部宋代重塑佛釋迦牟尼與兒子羅侯羅會見的一組雕塑。這是一組充滿著慈愛與人間親情的具有人情味的優秀佳作。造像抓住佛祖認子,躬身摩頂的這一瞬間,神情中流露出無限的愛憐與深情,特別是那只伸出的右手,極富韻律感和節奏感,宛若盛開的一朵蘭花。窟門內兩側有五代圓塑兩身菩薩,造型圓潤豐滿,神情敦厚自然。
壁畫:
前堂頂部右側,留有各種飛天數十身,有的乘龍,有的騎風,還有騎魚的天人飛天,但大部分隨巖石風化,內容無法辯認。
題記:
窟內宋、元、明三代題記較多,最早的題記為第九號造像碑后朱書大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三月二十六日趙瞻書石”。最晚的是第十二號碑側墨書:“歲大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仲夏。”其中宋代題記5條,元代7條,明代17條。
圖為佛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