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為本,加快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工傷、基本醫療、生育保險制度。逐步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不斷增強社會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努力擴大就業和再就業門路。把握新時期“兩個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和黨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針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維護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積極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快打防控一體化建設,鞏固提升“無毒縣”成果,預防青少年犯罪,維護社會穩定。不斷完善突發性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預報,提高處置突發性事件和抗災救災的能力。重視社區建設,提高服務功能,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堅持不懈地抓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鞏固“三為主”成果,穩定低生育水平。進一步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提高綜合開發利用率。認真落實國家保護耕地政策,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水平。重視和加強環境保護工作,逐步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開發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實施科教興縣戰略,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事業,確保2006年實現“兩基”達標,并鞏固提高 “兩基”成果。大力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等重大項目,改善辦學條件。深化教育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大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力度,爭取新建青少年科技文化宮和博物館,抓好文物保護和館藏文物修復及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建設縣體育活動中心,加快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戰略,健全科技引進、示范、推廣網絡,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科技在經濟增長中貢獻率。完善人才引進、培訓和激勵機制。加大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力度,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2006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
2006年,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于“十一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根據縣委十屆八次全委會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要進一步把握大局,突出重點,搶抓機遇,銳意進取,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7%,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在穩定種植面積,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發展特色產業。以中東部鄉鎮為主,發展優質商品洋芋4萬畝、優質蠶豆5萬畝、中藥材1萬畝、速生用材林1萬畝。以城郊川道區為重點,發展優質蔬菜1萬畝、花牛蘋果2000畝。以大陽鄉為主,積極培育食用菌產業。以中西部鄉鎮為主,發展高酸度蘋果5000畝。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每個特色產業建立2個以上無公害生產基地,實現5個以上品牌認證,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和優質率。
加快畜牧產業化經營。以五道梁為重點,種植優質紫花苜蓿2萬畝,推廣青貯氨化,開發秸桿資源,推動草產業深度開發。擴大規模養殖,新建規模養殖場5家、養殖專業村10個、一體化養殖小區10個。大力發展基礎母畜,基礎母牛達到5萬頭、母羊達到4.8萬只。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3萬頭和11萬只,牧業產值和人均牧業收入分別占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和40%以上。繼續抓好標準化冬暖棚建設,新建標準化圈舍1000座。大力推廣凍配改良、三元雜交等技術,提高科學飼養水平,年內完成凍配改良黃牛5000頭、羊5000只。重視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年內完成3個鄉畜牧獸醫站改擴建。加強畜禽防疫,確保畜牧生產安全。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清真牛羊肉產品和皮毛加工產品檔次。加快飼料、淀粉和中藥材飲片加工等企業技術改造步伐,積極開發拳頭產品。啟動張川、龍山兩鎮牛羊定點屠宰。發展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個,架起農戶與企業、生產與市場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