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政務信息>>正文 |
張家川縣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 |
(2006-3-8 20:31:25)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市政府網站 打印本頁 |
|
|
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工作上還有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較小,整體水平低下。2005年底,全縣人均GDP分別比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低5114元和20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低640元和227元;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特色農業比重小,產業化程度低,非公有經濟比重較小,龍頭和骨干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低,招商引資未能邁出實質性步伐,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不足;財政困難狀況依然未得到緩解,財源建設滯后,財政自給率低;農業基礎脆弱,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等“瓶頸”問題仍比較突出;科技教育落后,各類專業人才匱乏,難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人民群眾生活依然比較困難,創業空間小、門路少,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大;政府工作的效能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發展環境還需不斷優化。所有這些,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研究并逐步加以解決。
“十一五”時期發展思路和戰略重點
“十一五”時期,是我縣進一步夯實基礎、全面追趕、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面臨諸多機遇,實現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交這次會議審議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描繪了我縣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藍圖。我們必須增強發展意識,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 “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按照“發展抓項目、小康抓‘三農’”的總體要求,繼續堅持“強化一個基礎(農業),實施兩大戰略(科教興縣和項目帶動戰略),抓好三大建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小城鎮建設),發展壯大四大產業(畜牧業、皮毛加工業、礦產資源開發業和林果業),實現五大突破(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民營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財源建設、經濟發展速度)”的總體思路,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用足用活民族政策,加快發展特色經濟,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特色化、三產非公化、城鄉一體化進程,努力實現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十一五”時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達到全市平均水平,以畜牧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程度顯著增強,以資源為依托的特色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以商貿服務為重點的民營經濟不斷壯大。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得到優化。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三個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力爭把我縣建設成為隴東南“畜牧大縣”和天水旅游格局中的“特色小區”。具體目標是: 到2010年,生產總值達到11.8億元,年均增長12 %。其中第一產業達到2.6億元,年均增長8%;第二產業達到3億元,年均增長11%;第三產業達到6.2億元,年均增長14.4%。財政收入達到3800萬元,年均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力爭完成50個千萬元以上的重點建設項目。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年均增長8.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民族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得到加強,全民科技文化素質有所提高,實現并鞏固“兩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走好五條發展路子。即以資源為依托,走特色發展的路子;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走集約發展的路子;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重點,走外向型發展的路子;以穩定和諧為目標,走統籌發展的路子。著力抓好五個戰略重點: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