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甘肅,抓項目促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命題。圍繞這一命題,全省各市州根據自身實際,各盡所能,各出奇招,在兩年多時間里,交出了一份份浸透著隴原兒女智慧與心血的出色答卷。
資源枯竭型城市:別無選擇的出路今年5月中旬,省委、省政府在白銀市召開全省抓項目促發展現場會。白銀市的經驗和做法引起與會人士普遍關注。這個昔日遍地“白銀”的地方,隨著礦產資源日漸枯竭,主導產業顯現嚴重危機,在全國18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中,白銀市榜上有名。
省屬企業改革困難重重,市、區屬企業大部分停產或半停產,經濟發展缺乏支撐點和增長點,十多萬產業大軍前途迷茫。面對日漸危機的局面,白銀市作出了果斷抉擇,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經濟轉型的根本出路。
白銀市抓項目建設,概括起來為六個轉變:發展思路由過去的程式化、一般化向抓項目、重載體轉變;產業發展由主要依靠傳統產業和初級產品向高新技術產業、資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轉變;開發方式由自我開發為主向借助外力求發展、全方位開放開發轉變;項目布局由比較分散向強化一園一區、實現產業聚集轉變;資金投入由主要依賴國家投資向堅持國家、地方、銀行和民間投資并舉轉變;環境建設由單純提供優惠政策向注重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質量轉變。
這“六變”,使白銀從“山重水復”變為“柳暗花明”。
2001年至今年上半年,白銀市共實施投資50萬元以上的各類項目1873個,投資規模達217億多元,超過了白銀建市以來前16年的總和。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07.8億元,同比增長13.3%;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1.99億元,增長28.08%;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6.68%。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市,也是一個依賴資源而衍生的新型工業城市。經過長期開采,礦產資源也面臨枯竭。省委、省政府提出抓項目促發展戰略思路后,嘉峪關人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他們在短時間里建起項目庫。這個項目庫包括項目總庫和工業及技術改造、旅游商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社會事業等7個項目分庫,匯集了各類建設項目近800個。一時間,享有“天下第一關”之美稱的嘉峪關,掀起了一場抓項目促發展的熱潮。去年,全市實施工業項目50個,完成投資35億元,工業產能大幅度增加。與此同時,嘉峪關人對引以自豪的嘉峪關城樓等一批旅游項目,進行整體開發建設。相繼建成長城博物館、“七一”冰川、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和迎賓湖旅游園區等一批景點。目前,他們正在積極籌劃建設國際滑翔旅游景區、汽車越野基地、魏晉墓保護利用和大漠生態旅游景區等新一輪旅游項目的開發。除此之外,在商貿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等方面,嘉峪關市也有不凡手筆,目前已建成有一定規模的連鎖超市11家和富有特色的專業批發市場6家,以及450多家名品店;并先后完成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生態、環保和公用設施項目23個,涉及投資近4億元。
金昌市也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盡管礦產資源豐富,鎳鈷工業基礎雄厚,但自然條件差、水資源缺乏、生態脆弱等不利因素的存在,使金昌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根據基本市情,金昌市明確提出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圍繞延伸產業鏈、圍繞可持續發展抓項目和依靠科技孵化項目、依靠制度管理項目的發展思路,在抓項目求發展方面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今年,他們新建或續建項目達到200多個,固定資產投資以30%的增幅高速增長。全市GDP由2002年的45億多元,增加到2004年的85.53億元,增長50%以上。
地方財政收入也由2002年的2.45億元,上升到去年的3.43億元,增幅達73%。
傳統農業型地區:走出徘徊的陰影張掖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由于缺乏強勁的工業支撐,經濟發展步履緩慢。張掖人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借“抓項目求發展”的東風,采取“雙管齊下”戰略,除了在電、煤、鎢、硅鐵等優勢產業方面大做文章外,還堅持在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業產業化項目上下工夫。種子的培育與加工、菊芋和馬鈴薯以及番茄醬的生產加工,都被列為今后大力發展的項目名冊。目前,他們已經在這“七大項目體系”完成投資46億多元,一些項目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