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429464328.jpg](/Files211/BeyondPic/2009-8/31/1251429464328.jpg)
孔憲武 男 漢 1897-1984 河北高邑 中共黨員 原甘肅師大副校長、植物研究所所長,一生致力于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對我國的植物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和推動作用
孔憲武(1897~1984),男,漢族,河北省高邑縣人,中共黨員。1897年6月出生,我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之一,原甘肅師大副校長、植物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 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博物系。在校期間參加了著名的“五四”運動,6月3日因參加學生講演隊被捕,后在全國人民聲援下獲得釋放。1921年畢業后,歷任教員、副研究員、教授等。從1942年起為西北師范學院教授,先后任生物系主任、植物研究所所長、原甘肅師范大學副校長等職。兼任過《中國植物志》編委會委員、甘肅省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至四屆甘肅省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十一大代表、主席團成員。 孔憲武一生致力于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學術精湛,對我國植物區系和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對我國植物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和推動作用,也為我國農、林、牧、醫藥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贊譽。孔憲武先生既是著名的科學家,又是合格的人民教師。他重視科學研究更重視通過科學研究培養人才。幾十年來,在他的培養和關心下,一大批植物學工作者成長起來,很多已成為學術帶頭人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
![1251428407437.jpg](/Files211/BeyondPic/2009-8/31/1251428407437.jpg)
石述柱 男 漢 1935— 甘肅民勤 中共黨員 原甘肅民勤薛百鄉宋和村黨支部書記、全國勞模、治沙英雄
石述柱(1935~ ),男,漢族,甘肅民勤縣人,中共黨員。甘肅民勤縣薛百鄉宋和村原黨支部書記,現任甘肅宋和綜合治沙示范區管委會主任。
石述柱擔任村干部49年,他在沙鄉生活了一輩子,同風沙斗爭了一輩子。近半個世紀以來,他信守“豁出一輩子,干好一件事”的入黨諾言,在昔日風沙肆虐的荒灘上,栽植防風固沙林7500畝,經濟林1500畝,壓設各類沙障80多萬米,固定流沙8000畝,建起了一條長9公里、寬2.5公里的綠色屏障,將上世紀50年代“沙上墻,驢上房”的宋和村,建成了林茂糧豐的小康村。
石述柱多次榮獲省、地、縣“造林綠化模范”、“造林綠化先進個人”、“優秀黨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十佳公民”等榮譽稱號。2001年7月,石述柱被中共甘肅省委評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2002年6月,石述柱被國家綠化委、中宣部、人事部、國家林業局聯合授予“全國防沙治沙標兵個人”榮譽稱號;2004年底,省委作出決定,號召全省黨員干部向石述柱同志學習。2005年4月,石述柱被評為甘肅省勞動模范和全國勞動模范。2007年12月,被中宣部等七部委評選為首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008年奧運會期間,被選為甘肅省奧運會火炬手。
![1251428472578.jpg](/Files211/BeyondPic/2009-8/31/1251428472578.jpg)
冉桂英 女 漢 1936— 甘肅定西 中共黨員 原甘肅定西青嵐鄉大坪村黨支部書記、農業學大賽先進典型、全國“三八”紅旗手
冉桂英(1936~ ),女,漢族,甘肅定西人,中共黨員。甘肅定西縣青嵐鄉大坪村原黨支部書記。
從1961年起,冉桂英先后擔任原大坪生產隊隊長、大坪大隊黨支部書記、婦女主任,定西縣(現安定區)革委會副主任,帶領眾鄉親打響了“改土造田,改變落后面貌”的戰斗。在冉桂英的帶領下,大坪人艱苦奮斗,改土造田,大坪實現了梯田化,成為全省農業學大寨的一面旗幟和全省干旱山區脫貧致富建設美好新生活的鄉村典型。
40多年來,她和全村人一起經歷了大坪村的發展變化,是大坪發展的創業者、建設者和見證者。1969年,冉桂英曾作為農村基層代表進京參加國慶20周年觀禮,1973年8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977年8月當選為黨的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1978年12月赴北京參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先后獲得“農業學大寨先進典型”、“全國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1251428515718.jpg](/Files211/BeyondPic/2009-8/31/1251428515718.jpg)
龍顯烈 男 漢 1916— 四川營山 中共黨員 曾任玉門油礦煉油廠工程師、蘭煉副廠長等職,獲全國職工技術革新能手、中石化突出貢獻科技和管理專家等稱號龍顯烈(1916~ ),男,漢族,四川營山縣人,中共黨員。1940年畢業于國立重慶大學化學工程系,曾任玉門油礦煉油廠主管工程師,蘭煉總工程師、副廠長等職。 1960年10月,在石油部的支持下,組建了石油工業部科學研究院蘭州分院(后更名為蘭煉石油煉制研究所)。為了早出、多出科研成果,龍顯烈作為引領石油煉制工業發展的科技帶頭人,對于重大的科研課題,都是親自召開鑒定會和論證會,并十分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目前蘭煉常年生產的石油化工產品,63%由煉制研究所開發,煉制研究所72%的重大科研成果用于蘭煉工業化生產。 龍顯烈把畢生的精力致力于發展石油煉制技術的開發應用上。為了發展石油深度加工和潤滑油生產,他極力主張推進“兩劑”的科研和生產,使蘭煉發展成為國內石油裂化催化劑、石油添加劑的主要生產基地。他敢為天下先,大膽采用新工藝,改造原設計,開發新產品,其中噴霧蠟脫油、尿素脫蠟等一大批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開發應用,使蘭煉成為生產工藝裝備先進、石油產品系列齊全的現代化石油化工企業。 1954年以來,先后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甘肅省科學大會“技術進步獎”,國防科委“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獎章。1978年,他擔任甘肅省代表團副團長參加全國科學大會,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政協甘肅省第二屆、三屆、四屆委員和常委會委員,甘肅省第五屆人大代表,蘭州市第九屆人大代表和常委會委員。
![1251428561640.jpg](/Files211/BeyondPic/2009-8/31/1251428561640.jpg)
田 宇 男 漢 1970— 甘肅隴南 中共黨員 徽縣嘉陵鎮武裝部部長、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范
在5·12特大地震發生后,田宇強忍祖母去世還未安葬的悲痛,積極帶領民兵投入抗震救災,先后在廢墟中救出群眾8人,搶救糧食3000多噸,牲畜200多頭,學校課桌40多套,教學器械20多件。寶成鐵路徽縣段109隧道因地震坍塌后,田宇組織17名民兵開展安全警戒,帶領25名民兵將3個村的1100余名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隨后又連續奮戰幾晝夜,搭建帳篷168頂,安置受災群眾1100余人,將88袋面粉、100多箱方便面和60多件飲用水等救災物資逐一發放至受災群眾手中。由于地震造成村莊停水,田宇再次組織22名民兵突擊隊連續奮戰5天鋪設自來水管道2.6公里,解決了群眾的飲水難問題。
在大災大難面前,田宇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干部,以人民利益為重,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黨的宗旨,表現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品質。田宇被推薦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加了甘肅蘭州火炬接力的第一棒傳遞,并作為嘉賓受邀參加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還被甘肅省軍區記一等功一次。徽縣縣委、隴南軍分區政治部先后發出了向田宇同志學習的決定。
![1251428625062.jpg](/Files211/BeyondPic/2009-8/31/1251428625062.jpg)
米祥仁 男 回 1950- 甘肅平涼 中共黨員 平涼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主任助理、原米祥仁供電所所長,全國勞模、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
米祥仁(1950~ ),男,回族,甘肅平涼人,中共黨員。現為甘肅省電力公司平涼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主任助理。
自1967年12月參加工作以來,米祥仁一直在電力企業的最基層工作。他始終把“為客戶服好務,為群眾供好電”作為自己的信條,在安全生產、優質服務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績。在他擔任所長的17年中,柳湖供電所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實現了客戶用電零投訴,他本人及供電所共收到用戶送來的錦旗、牌匾、感謝信716多件,被用戶和群眾親切地稱為供電戰線上的“電黃牛”。2006年“五一”前夕,甘肅省電力公司黨組命名柳湖供電所為“米祥仁供電所”。
米祥仁多次被西北電網公司、甘肅省電力公司、平涼市委和平涼供電公司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2002年,被甘肅省委宣傳部、省總工會、省經貿委評為全省“職工職業道德十佳標兵”;2003年被甘肅省電力公司授予“優質服務十佳明星”;2004年,被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授予“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2005年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肅省勞動模范”,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2008年,米祥仁光榮地參加了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活動。以米祥仁先進事跡為原型創作的大型現代眉戶劇《好人米祥仁》在全省巡回演出,受到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