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428753343.jpg](/Files211/BeyondPic/2009-8/31/1251428753343.jpg)
馬六十三 男 保安 1924-1950 甘肅臨夏 中共黨員 革命烈士,臨夏解放初任民兵中隊長,在配合部隊殲滅土匪過程中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馬六十三(1924~1950),男,保安族,甘肅省積石山縣人,中共黨員。1949年8月臨夏解放不久,潰散于當地的國民黨殘余部隊300多人,在-藏一帶騷擾搶掠,殘害百姓。執行剿匪任務的人民解放軍發動當地群眾,建立民兵組織。剛開始,群眾不敢參加,馬六十三和同村青年馬東拉西毅然帶頭報名,并積極協助部隊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幫助解放軍動員青年農民參加民兵。
經過短期訓練,1950年3月正式成立了甘藏溝民兵分隊,馬東拉西任分隊長,馬六十三任副分隊長,協助解放軍剿匪,送信,站崗放哨監視匪情等,馬六十三表現出色,不久就擔任了民兵中隊隊長。甘藏溝民兵在馬六十三的帶領下,參加大小戰斗12次,擊斃土匪2名,擊傷4名,俘虜16名,勸降匪團長以下人員共114名。繳獲步槍31支,戰馬35匹。民兵由一個村的26人發展到8個村的120多人,保衛了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1950年5月的一天深夜,馬六十三接到報告,一股土匪闖入龍川溝村群眾家中搶劫,他急忙帶領7名民兵趕去,在戰斗中馬六十三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時年26歲。馬六十三犧牲后,根據他生前的表現和遺愿,中共臨夏縣委決定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臨夏縣人民政府決定,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1251428712890.jpg](/Files211/BeyondPic/2009-8/31/1251428712890.jpg)
馬艷萍 女 漢 1977— 甘肅酒泉 中共黨員 甘肅山地自行車隊領隊兼教練、亞運會冠軍、黨的十七大代表、全國先進工作者
馬艷萍(1977~ ),女,漢族,甘肅酒泉人,中共黨員。甘肅省自行車訓練管理中心山地自行車隊領隊兼教練。
馬艷萍是我省廣大體育工作者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作為我國自行車運動名將,她堅持“吃大苦、耐大勞、流大汗”的苦練宗旨,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為參加國內外大型比賽取得好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先后奪得1998年泰國曼谷亞運會和2002年韓國釜山亞運會兩屆女子山地車冠軍,是我省參加亞運會實現個人項目金牌“零”的突破和蟬聯亞運會冠軍的第一人。1998年至2003年連續5次奪得亞洲山地車錦標賽冠軍,并作為亞洲唯一的山地車女選手,連續兩次代表中國參加了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并在雅典奧運會上取得了亞洲山地車運動員在奧運會歷史上的最好名次。
多年來,馬艷萍代表甘肅和中國在國內外各種大賽中共奪得金、銀、銅牌100多枚,為我國及我省的體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為祖國為甘肅贏得了榮譽。先后榮獲甘肅省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1251428669906.jpg](/Files211/BeyondPic/2009-8/31/1251428669906.jpg)
馬琴 女 漢 1973— 甘肅慶陽 中共黨員 長慶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廠嶺北作業區木一井區黨支部書記,提出了“馬琴工作法”。甘肅省首屆道德模范、知識型職工標兵個人
馬琴(1973~ ),女,漢族,甘肅慶陽人,中共黨員。長慶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廠木一井區黨支部書記。
參加工作以來,馬琴一直奮斗在采油一線,在擔任木二轉油站站長后,馬琴把成為一名優秀班組長作為奮斗目標,用實際行動將班站自主管理融入工作點滴,以愛心激發自信,以誠心凝聚團隊,用心快樂工作,精心安全操作,恒心提升管理,有力將員工凝聚在一起,形成一支主動工作、永不等待、堅強有力的自主管理團隊。2007年8月,采油二廠充分肯定了馬琴的工作成績,并將其特色管理方法命名為“馬琴五心工作法”,在長慶油田推廣學習。“五心”工作法,為基層班組如何實現自主管理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木二轉油站也獲得了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公司先進班站稱號。2007年1月,馬琴擔任木一井區黨支部書記,逐步摸索實踐應用分級分類管理法,發揮員工主體作用,形成管理流程化、操作標準化的工作新格局,使員工從過去的“被指使著干”變成“我要好好干”,全面提升了工作效率。
馬琴以“心”塑“形”,在文化管理、自主管理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條獨特道路,成為長慶油田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先進典型。先后被授予長慶油田、慶陽市勞動模范,甘肅省知識型職工標兵個人,甘肅省首屆道德模范,中國石油第五屆“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
![1251428629171.jpg](/Files211/BeyondPic/2009-8/31/1251428629171.jpg)
王一航 男 漢 1948— 甘肅渭源 無黨派人士 甘肅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隴薯系列”研發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6隴人驕子
王一航(1948~ ),男,漢族,甘肅渭源人,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現任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甘肅省政府參事,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委員,我省著名馬鈴薯育種專家。
1978年,王一航考進了甘肅農業大學。畢業后,他成為省農科院在渭源縣會川鎮馬鈴薯試驗站的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開始了馬鈴薯育種工作。他扎根農村第一線,一干就是28年,把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了馬鈴薯育種、馬鈴薯產業化開發事業。相繼選育出薯塊淀粉含量較高的隴薯3號,我省第一個國家級馬鈴薯新品種隴薯6號等隴薯系列馬鈴薯新品種8個,在甘肅全省以及川、陜、寧、新、青等周邊省區累計推廣3500余萬畝,為農民增加收入50多億元。他主持建立的馬鈴薯種薯高效低成本脫毒快繁技術體系和脫毒種薯推廣網絡,開創了全省馬鈴薯脫毒繁種產業新局面。主持的甘肅省農科院會川馬鈴薯育種站,已成為全省馬鈴薯新品種與新技術的輻射擴散中心,2005年被命名為“農業部會川馬鈴薯資源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
2008年王一航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馬鈴薯崗位科學家。他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有7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甘肅省農業技術改進三等獎2項,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三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全國科技扶貧先進個人,獲第四屆中國科協西部開發突出貢獻獎、振華科技扶貧獎、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甘肅省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入選甘肅省“十五”期間十大杰出科技人才。2004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當選“感動甘肅·十大隴人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