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文學的價值、特色與影響
□霍志軍
隴右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朵奇葩,誕生在最需綠色滋潤的黃土地上。隴右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淵源之一。《詩經》中《駟驖》、《車鄰》、《小戎》、《蒹葭》等,均描寫秦人東遷前在天水一帶的活動。產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天水地區的秦石鼓文,已刻有四言詩十首、465字之多。天水放馬灘出土的“志怪故事”秦簡,說明早在戰國末,隴右已出現了志怪小說。可見,隴右不但是中國詩歌的多源發祥地之一,也是石刻文學和志怪小說之祖。
隴右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右經籍考》、《隴右著作錄》、《隴右方志錄》、《隴右金石錄》等,共收文獻3000余種、詩10000余首、文8600多篇,刊載隴右作家2000余人。其中,秦嘉、趙壹、王嘉、權德輿、李夢陽、胡纘宗都堪稱大家。臨夏《花兒》等口傳文學數量在10萬首以上。因此,隴右文學在中國文學中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隴右文學地域特色濃郁。首先,西部戎風與雄渾勁健的風格鮮明。隴右各民族粗獷豪邁之氣質和身處的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其更易對粗豪之景產生審美的沖動。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陽關、古道等迥異于江南杏花春雨的意象,形成了隴右文學雄渾勁健的風格。其次,東西交流與多元薈萃的過渡性特色明顯。隴右文學是在東西文化、游牧文明與農業文明乃至伊斯蘭、基督教文明的撞擊中發展起來的。這種多元薈萃性構成隴右文學卓有特色的文學景觀。再次,民族風情與真率直露的情感相交織。隴右各民族的審美心態較中原單純,習慣于呈現自然的原態色彩,“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向兩波”(《企喻歌》)。在真率自然之中,形成自己的抒情深度。創作思路上,傳統詩學講究“抒情宜隱”,隴右民族則顯得直露。但是換一個角度,在此種“比興寄托”已成套路的程式下,隴右文學少此構思,反而鑄就了其抒情直露之特色。第四,黃土氣息與拙野質樸的美感濃烈。上述審美心態和創作思路的“單純性”與隴右先民剽悍的尚武氣質、粗獷的民風相結合,與濃濃的黃土氣息相結合,再加之于雄渾之氣、真率之情,自然形成了隴右文學拙野質樸的美感。
隴右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拓展了中國文學的總體結構。在黃土地上孕育并經歷代各民族不斷創造和傳承的隴右文學,帶著北方民族特有的生命力和樸野,將中國文學的地圖向西北拓展。二是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內在特質。隴右文學為中國文學北雄南秀、異軌同奔的歷史走向增加了驅動力。隴右人寫邊塞詩,無苦澀相,而多有奔放、從容之風度。“陰山鐵騎角弓長,閑日原頭射白狼。青海無波春雁下,草生磧里見牛羊”(《河湟書事》)。抒情身份的主客移位,使全詩情調盡變,于曠遠遼闊中露出幾份田園詩的情調,從而改變了中國文學的內在特質。三是為中國文學注入新鮮血液。講經文、變文、詩話、曲子詞、話本、傳奇、小說等俗文學都是先盛行于隴右次流行于中原,改變了當時文學發展的方向,如講唱文學與古代白話小說之發展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