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0日,大霧籠罩著寬闊的仁大川。一路上,抬著梯架的農人們,時隱時現;路旁村莊里小樓白墻,依稀可辨。臨近午時,大霧漸漸收去,滿川煙樹的枝條被濃重的霧水打濕,結上了一層透明的薄冰。我們到達仁大鄉時,薄霧已經繞在遠處的山腰,這個靜寧縣著名的蘋果產地顯得濕潤而清新。
車子停在南門村,我們隨意走進了一座小院。小院的主人名叫陳平義,是個年過五旬的農民。干凈的小院正面是二層的小樓,左側是一間被煙熏黑門窗的低矮土坯房。陳平義說,樓房是他的新房,土坯房是他的舊家。他家一樓的客廳里,爐火正旺,“數字高清”電視里歡歌勁舞,實木沙發和茶幾擦得锃亮。老陳說,這是5畝蘋果樹帶給他家的新變化。二樓的房間幾乎空著,東頭的洗澡間里放著洗衣機,房頂上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
這位曾經以要飯養家的老農,仔細地介紹著他的新家,幸福的生活早已淹沒了那些苦難的記憶。
和老陳一樣,人多地少的仁大川人都過過苦日子。仁大果農協會會長李恒義當過南門村長,他還清晰地記得那些種糧沒糧吃的年代,全村都是土坯房,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架子車都是值錢貨,姑娘能嫁出去,媳婦卻娶不進來,那時沒有別的,只有窮。
1986年,全村種了100畝蘋果樹,日子漸漸好了起來。到了1992年左右,仁大的蘋果已經形成氣候,最早栽蘋果樹的人家已經嘗到了甜頭。緊接著,仁大川區5600畝耕地和2000多畝河灘地,全部變成了果園,仁大川成了無糧川。
栽下的蘋果樹陸續掛果,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好似一天,沒有人再為溫飽發愁,生活質量和城里人沒有什么差別。市場上擺滿了各種時令蔬菜,面粉廠家送貨上門,電話手機摩托車,成了每家的必需品。
2005年,南門村農用三輪車、摩托車、手機3項消費不下150萬元,買了小轎車的也有10多家。
原來全鄉只有一個國有食堂,還經常門可羅雀,現在有10多家館子,蘋果下來的時候,還沒地兒坐。以前,仁大人逃荒要飯,奔走四方;現在,四方人來到仁大川,打工經商。
蘋果改變了仁大,在陜西師范大學就讀的仁大新興村人李曉剛說,蘋果是他們的衣食父母;蘋果也改變了靜寧,2005年全縣果品產值達到1.76億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400元,宜果區人均果品收入達到2000元。
蘋果不僅讓靜寧人吃飽了肚子,還讓他們奔向小康的生活。
在靜寧大地上,從來沒有一項農業產業對靜寧人的改變如此巨大,對靜寧人的影響如此深遠。和仁大一樣,靜寧南部、中部宜果的川山區,沒有一個地方不是因為蘋果才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治平鄉,一個200多戶人家的村子,小洋樓有七八十幢。蘋果改變的不僅僅是靜寧人的住房和生活,還讓農村結構發生更深層次的改變。一部分人務果園,一部分人跑市場,一部分人打工,一部分人當起了農村“經紀人”,還有一小部分人依托果園建起了套袋廠、網袋廠,單純的“農民”一詞已經無法概括他們。靜寧縣果業局王國慶副局長說,蘋果還讓靜寧人更加相信科學。去年冬季培訓,科技人員每到一個村子,果農們拉著不讓走,縣上安排一村一天,結果他在賈河鄉宋堡村一呆就是3天。
參觀完劉川村王萬泰的新居,我們又返回到仁大鄉政府。小鎮上臨街店鋪左右鋪開,一家名叫“富康”的家具店里傳出響亮的流行歌聲,幾家小酒館里猜拳之聲隔街可聞。一名身著羊絨大衣的女郎,踏著小步款款而行,自信而從容。
靜寧人談論自己的蘋果時也是同樣的自信從容。這種自信與從容,也許是蘋果對于這個“國扶縣”的最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