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他得了一場大病,裝了一顆“鐵心”。在不熟悉的人眼里,他是一個靠人工瓣膜維持生命,走幾步路都要喘口氣的病人。與他經(jīng)常接觸的人們卻覺得,他不僅是個與病痛頑強抗爭的病人,更是一位盡心履行職責令人敬佩的好法官。
一2005年12月29日早晨,在華亭縣人民法院新建的辦公樓大廳前,記者見到了他。從不到2公里外的家里走到法院,身形消瘦的他好像已經(jīng)耗盡了全身的氣力,臉色蠟黃,氣喘吁吁。他略帶抱歉地說自己得休息一會兒,隨后就拐進了一樓的立案庭辦公室。辦公室門口,已經(jīng)等了好幾位當事人,一看見他進了辦公室,就七嘴八舌地說起自己的事來。
立案庭庭長崔正濤一天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立案庭被稱為法院的“窗口”,是各類案件訴訟程序的啟動庭室。對當事人來說,案件被受理后,就要按照法定程序,一步步往下進行,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是許多當事人根本預想不到的。有些人為“爭口氣”而提起訴訟,到頭來往往得不償失,徒增訴累。對法院而言,近年來,各類訴訟案件數(shù)量大幅度增加,一些完全可以通過調解、說服等方式解決的問題,如果立案進入訴訟程序,不但增加了法官的工作量,而且容易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按照一般程序,立案庭的工作主要是審查訴訟材料的書寫、訴訟請求、證據(jù)是否完備、立案審批表的填寫、轉庭室處理等。在崔正濤看來,立案庭不但要把這些份內的工作干好,還要多從當事人的立場和利益著想,多做說服明理工作,爭取“化糾紛于訴前”。
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量的大大增加。在法院大樓里,從上班到下班,立案庭辦公室總是人來人往,異常“熱鬧”,投訴的、咨詢法律的、申冤訴苦的,絡繹不絕。有的人家里遇到什么煩心事,也來立案庭找“老崔”要個“說法”。每逢集日,來訪的群眾更是擠滿了辦公室。
不論來什么人,是什么事情,崔正濤都盡量給他們解答疑問,宣傳相關法律,耐心說服教育,直到來人明白個中道理,滿意而歸。他說自己也是農(nóng)民的兒子,知道農(nóng)民到縣城一趟不容易,還要搭上車費,盡量早些接待,一次把事情辦結,是為了讓那些遠路上來的農(nóng)民也早點回家,少跑一趟。從1998年到立案庭工作以來,經(jīng)崔正濤審查受理的各類案件2000多件,訴前調解和好,矛盾化解的不下幾百件。
二1979年8月1日,20歲的華亭陶瓷廠工人崔正濤以優(yōu)異的成績,在400名工友中脫穎而出,和另外一名同事一起,被選調到縣法院。此后,他先后在辦公室、法警隊工作,擔任過刑庭書記員、經(jīng)濟庭審判員、東華法庭庭長、林業(yè)法庭庭長。在每個工作崗位上,他都盡職盡責,工作勤奮。
20年的工作中,崔正濤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同時,不斷學習各類新頒布的法條,更新知識。面對各類復雜的民事糾紛,他入情入理地做當事人的工作,盡量使他們打消訴訟念頭,化解矛盾。許多來時怒氣沖沖,滿腹仇怨的當事人,在崔正濤一杯熱水、一番耐心地談話、一次“普法講座”后,改變了想法,再不要求“告倒”對方了。他經(jīng)常對立案庭的同事說:“人民法院理應是人民討回公道的地方,法官是人民的貼心人,我們一定要盡力幫助每個尋求幫助的人。”除了立案工作,立案庭還承擔著法院的信訪接待任務。對于每一封來信,崔正濤都要親自拆看,仔細閱讀,分門別類,經(jīng)過調查和調解,該立案的馬上立案,該轉辦的盡早轉辦;能夠說服教育的,盡量說明訴訟程序,讓當事人盤算訴訟成本。幾年來,經(jīng)他審查駁回的8件申訴案件,目前均已息訴,實現(xiàn)了零上訪。
對于崔正濤這樣一個每天要按時吃藥,走路時間長了都心跳加快、頭暈目眩的病人,做每一件事都要比別人吃力。同事們都說,他能夠挺到今天,全憑堅強的毅力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同事張建平回憶,1986年7月的一天,他和崔正濤一起到四川某地執(zhí)行案件,案件涉及到農(nóng)民工11萬多元的工資款。在招待所住到半夜,崔正濤心臟病突然發(fā)作。張建平被他的呻吟聲驚醒,急忙幫著崔正濤找到藥吃了。第二天早晨6點多,他們又起身坐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