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小康》記者 白紅義
在過去的20多年間,甘肅用了僅僅一代人的時間就實現了從絕對貧困到溫飽,從極低收入到低收入的跨越式的發展,基本上結束了幾千年、幾十年極度貧困的狀況,極大地促進了甘肅的經濟轉型和社會變化。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教授對此予以高度評價,稱之為“歷史性的發展”、“歷史性的跨越”、“歷史性的貢獻”。
然而,在與國內其他地區的橫向比較中,甘肅不但已被東部沿海地區遠遠地甩在身后,即使在普遍落后的西部地區,甘肅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只能算得上是小弟弟。雖說國家推行西部大開發政策以來,甘肅的經濟工作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未來仍要力爭盡快再上一個臺階。2003年8月,中央對甘肅省委領導班子的調整,顯然正是出于這一目的。
新任省委書記蘇榮履新前已有在另一個西部省份——青海任職的經歷。更早之前,蘇榮已在吉林生活、學習、工作了五十三年。1948年出生的他早年畢業于著名的白城一中,由公社黨委副書記起步,逐級遞升至省委副書記,在當地官場以年輕肯干而聞名。
在宣布任命的甘肅省干部大會上,蘇榮大談如何振興甘肅經濟,一是上任后下大力氣抓經濟,二是要抓項目。其務實的表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認清省情開工
在青海工作多年的經驗,使蘇榮十分清楚振興貧困地區經濟的困難,未來在甘肅執政的關鍵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對于甘肅的尷尬現狀,蘇榮沒有回避:“我省在全國省市區發展中的位次已無后移的余地,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他在省委十屆四次全委會上講話時呼吁:“我們與全國的差距在全面拉大,我們要敢于正視矛盾,特別是在形勢好的時候敢于揭露矛盾,以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敢于正視矛盾”要求既不能回避自身的落后狀況,也無需妄自菲薄。認清甘肅的真實情況對于甘肅的下一步發展至關重要。
“如何分析甘肅省情和判斷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這是我們討論未來20年發展目標的歷史起點、初始條件和制定發展戰略的省情基礎。”胡鞍鋼在甘肅調研時如此表示。其實這同時也是蘇榮到甘肅工作以后一直思考的問題,他在多個場合不斷強調深化對省情的認識。對于了解省情的重要性,蘇榮與專家不謀而合。
“因為這樣做是我們正確決策和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認識省情,才能更好地把握省情,其最終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端正思想路線,使我們的方針、政策和重大舉措真正做到從省情實際出發,在實踐中努力走出一條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來。”蘇榮如是說道,“此外,這是事關甘肅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面對新世紀新階段以及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深化對省情的認識,對于我們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把握發展規律,制訂更為合理的甘肅省發展戰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謂“省情”是指一個省份的總體情況和基本特征,以及影響它的長期發展的限制因素和不利條件。這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口統計學條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客觀條件,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重要因素。對省情的分析可能有不同的概括,但是必須是最基本特征的概括。
蘇榮用三句話來概括甘肅的省情:“自然條件差,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另外也有專家學者將其概括為六句話,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自然條件差、經濟總量小、城鄉二元結構特點突出、貧困落后”。不過,蘇榮認為,上述概括“都只是現實階段性的粗淺認識,不是也不可能是最終的定論”。
抓項目破瓶頸
承認落后需要勇氣,而改變這種現狀更需要行動。這位赴甘肅履職不久的新任省委書記很快號出了制約該省經濟的主要“病癥”。蘇榮提出,目前必須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形式,開展項目建設培訓工作,千方百計去爭取項目;把握發達國家和東南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趨勢,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去引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