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記者隨同省經委考察團赴山東考察當地建設循環經濟,探索科學延伸產業鏈條,以最低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發展效益的具體做法。所到之處,所見所聞匯成突出印象:在這個整體實力名列全國前茅的經濟大省,建設循環經濟已經從理念上升到運籌層面,從一般性號召上升為全省戰略!百Y源意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響著9600萬山東人的日常生活,“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
領導意識:黨政聯動,全力推進循環經濟今年7月底,山東省委、省政府在煙臺召開空前規模的現場會議,交流經驗,推動全省各地大力實踐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省委書記和省長兩個“一把手”同時出面,圍繞同一主題,分別對各級黨政干部提出具體要求,這在山東歷史上并不多見。
山東人對資源的憂患意識,首先來自領導層,發端于他們對未來經濟社會走向的強烈責任感。省經委一位負責人說,這幾年,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但資源相對匱乏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從省委書記到省長,都強烈意識到,山東必須主動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否則,用不了多少時間,就會因“糧彈”難以為繼而失去競爭力。
他們認為,就目前的經濟技術和工業發展水平而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最佳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大力推行“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戰略。
基于這一共識,從2002年開始,山東省就響亮地提出:從循環經濟的高度,提升全省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的水平。
3年多時間里,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先后8次召開專題會議和全省電視電話會,制定實施計劃,進行反復動員部署。省長和相關副省長每到一地,檢查建設循環經濟、推行資源節約綜合利用都是必然“科目”。
在黨政領導強力推動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立法機構、省屬職能部門和各地政府積極行動,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規規章及標準規范、制定具體規劃、提出實施辦法。省政府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指導并督促實施全省發展循環經濟“631”工程;省上將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及綜合利用、機關節約等10類50項工作分解到30個部門,“靠實”責任。黨政聯手,堅持以提高資源生產率為核心,把發展循環經濟同生態省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工業企業、技術園區和城市社區三個層面上,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加強政策引導、推廣典型經驗、強化輿論導向等強有力的配套措施,使循環經濟由理念逐漸變為全社會的實際行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巨大成果。
。玻埃埃茨,山東省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實現產值321億元,共利用工業固體廢物3100萬噸,其中粉煤灰840萬噸、煤矸石1483萬噸。全。牵模心芎模保埃玻穱崢藴拭,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553噸標準煤,以較低的資源消耗,實現了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48.6%的可喜成績。
企業意識:工業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會利用就能生財以“貪婪”的眼光審視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質,千方百計使其變成下游企業或生產環節的資源,是眼下山東許多企業的通行做法。在濟南鋼鐵集團的生產和生活區,記者看到一個個令人驚嘆的場景:從煉鋼爐排出的冶金爐渣,經過爐渣微粉生產線,就成了高檔微晶玻璃的生產原料;數十萬條食用熱帶魚在巨大的循環水池中歡快地游動,年產值十多萬元,冷卻后的水又回到冶煉系統,重新利用;而匯入生活污水處理廠的生活污水,經過生化處理,達到中水以上標準,可用于生產、綠化、清潔廠區……在這個聞名全國的大型鋼鐵企業里,鋼渣和含鐵塵泥、煤氣、工業用水及余熱蒸汽都已實現了閉路利用。據介紹,通過大量高新技術的應用,濟鋼已經形成一個相當完整的循環經濟圈。與1995年相比,2004年濟鋼的噸鋼綜合能耗下降了42%,累計節約標準煤1300萬噸,價值90億元;2004年在鋼產量比1995年增加3倍的情況下,所耗新水總量不僅沒有增加,而且減少280萬立方米。
建立科學的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是山東省大多數企業提高資源生產率的有效途徑。在記者參觀過的企業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把資源‘圈’住,別讓它漏掉!鄙綎|魯北集團集中大批技術力量,投入巨額資金,在全國同類企業中首先攻克了磷銨、硫酸和水泥聯產關鍵技術,用生產磷銨排放的廢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聯產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產磷銨,全部生產過程沒有廢物排出,資源得到高效循環利用。濟南復強動力公司從社會上大量報廢的各類發動機中看到了效益。他們把廢發動機回收到工廠拆卸并分類檢測,以有剩余壽命的廢零件作再制造毛坯,用高技術進行批量化修復,使再制造產品的技術性能和質量達到甚至超過了新產品的水平,價值利用系數由原來的3%-5%提高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