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全省衛生工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緊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理清發展思路,衛生改革不斷深化,衛生事業發展全面加快,取得了巨大成就。
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國內外貸款、援助項目遍地開花,一個遍布城鄉的醫療衛生體系基本形成。
“十五”期間,全省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緊緊抓住機遇,大力實施衛生項目建設,積極利用國債、中央轉移支付、貸款、自籌等資金渠道,近5年用于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醫療機構基礎設施改造的資金超過15億元,成為歷史上投入最多的時期。先后建成了省、市兩級14個標準化中心血站,84個國債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83個傳染病院(區)和14個緊急醫療救援中心2006年將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利用中央專項資金對32個貧困縣醫院、23個中醫(專科)醫院和513個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進行了投資建設。“十五”期間,全省醫療衛生機構新增業務用房150萬平方米,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新增業務用房30萬平方米。市(州)級醫療救治機構基本具備了應對烈急性、重大傳染病防控的能力,縣級傳染病區具備了應對烈急性傳染病隔離觀察和轉診能力。
國際貸款和援助項目成果顯著。世行貸款綜合性婦幼衛生保健項目(衛Ⅵ)和疾病預防控制項目(衛IⅦ)順利結束。衛Ⅵ項目33個縣醫院、婦幼保健站和鄉鎮衛生院的產兒科建設顯著加強。世行貸款貧困地區農村衛生服務項目(衛Ⅷ)的實施,在貧困地區探索出了一條醫療扶貧的新模式。世行貸款結核病控制項目(衛Ⅹ)有效地加強了全省結核病控制工作。通過積極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引進先進醫療設備,部分醫療單位診療條件得到了改善。
公共衛生工作能力明顯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取得重大成效,牢固筑起保衛人民健康的長城。
全省順利完成了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執法體制改革,建立起了機構完善、隊伍專業、反應靈敏的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公共衛生機構設備得到更新,人員培訓進一步加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逐步提高。近幾年,各級衛生執法監督機構深入開展了食品衛生、打擊非法行醫、血液管理等專項治理整頓活動,查處了一批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先后經受了防治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考驗,2004年成功撲滅了1起人間鼠疫疫情,霍亂、炭疽等烈急性傳染病防治成效顯著,艾滋病防治“四免一關懷”等措施逐步落實,結核病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了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傳染病報告能力得到有效加強。全省法定傳染病發病率逐步下降。地方病防治進一步加強,基本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病階段目標,大骨節、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發病趨于穩定。各地積極開展國家和省級衛生城市、社區和村鎮創建活動,城市和農村環境衛生發生了較大變化。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50%,改水受益率達80%,自來水普及率達40%。
五年來,全省婦女兒童保健水平逐步提高,孕產婦死亡率由2000年的108.8/10萬下降到2004年的79.47/10萬,嬰兒死亡率由2000年的36‰下降到2004年的22.1‰。
兒童計劃免疫“四苗”接種率達到85%以上,乙肝疫苗被納入到兒童計劃免疫之中。
農村衛生工作全面加強,城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城鄉群眾不同層次醫療需求得到較好的滿足。
2002年、2003年,中央和省上分別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確立了農村衛生工作的重要地位,為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村衛生“三項建設”項目和“十五”專項資金貧困縣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站和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部完成,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面啟動,為72個縣(市、區)配備了農村巡回醫療車,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城市支援農村衛生工作扎實開展,貧困地區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有所改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