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農(nóng)歷正月十五剛過,我們在榆中農(nóng)村采訪,無論川區(qū),還是山區(qū),處處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的勃勃生機。
馮灣:舊燕不識新樓車在平整的鄉(xiāng)間小道拐了幾道彎,一個高大的門樓躍入眼簾,門樓上書:小院欣吟大富詩,新村喜繪小康畫,橫批“馮灣新村”。這里是榆中縣來紫堡鄉(xiāng)馮灣村的小康住宅區(qū)。
馮灣新村是馮灣村的二期居住小區(qū),竣工不久,只搬進來幾戶人家。其中一戶門上貼著大紅喜字。這家主人叫石懷榮,正月初十結的婚。在天水當廚師的他正在為新媳婦掌勺,大客廳里回響著搖滾樂。飯桌上擺著香噴噴的扣肘子、青椒肉絲、紅燒雞塊。陪同我們的村支書馮人民說,菜是自家種的,肉是自家養(yǎng)的,都是綠色食品、“無公害”。現(xiàn)在,農(nóng)家餐桌也越來越豐盛了,農(nóng)村人吃飯不再是“將就”而是“講究”了。
離新村不遠的是馮灣村的第一期居民小區(qū)“馮灣新農(nóng)村”。村頭臨時搭建的戲臺還未拆除,聽說村里請了縣劇團,從正月初二唱到初八,連鄰村的人也趕來看,熱鬧得很。走在平坦整潔的水泥路上,七米寬的道路兩旁,是30排60幢二層小別墅,幼兒園、養(yǎng)老院也在其中。家家大門懸掛著大紅燈籠,喜慶的鞭炮聲不時響起,濃濃的年味還未散去。許多人家門口都貼著同樣的對聯(lián):和風和雨和諧生活,安寧安康平安中國;闔家幸福。
我們敲開一家住戶的門,只見60多平方米的院子鋪著彩色地磚,沖洗得干干凈凈。
76歲的馮義民老漢和老伴就住在這里。廚房里,冰箱、電磁爐、微波爐一應俱全;衛(wèi)生間里,電熱水器、浴缸、抽水馬桶、洗衣機,和城里人家完全“接軌”。
老人的兒子、兒媳在省城做生意,孫子也在蘭州上學。平時就老兩口。盡管230平方米6間房子里都有暖氣,可老人對過去的生活習慣還有點留戀,又在陽臺上生了個炭爐子,爐子上熬著釅釅的罐罐茶,老人曬著太陽,品著茶,現(xiàn)代生活與傳統(tǒng)習慣相生相伴,還蠻愜意。
2003年,榆中鋼廠落戶馮灣,成了馮灣村的鄰居,他們以鄰為伴,合作共贏。鋼廠征用村里耕地2000多畝,按照“占補平衡”的辦法,幫著推平了6座荒山,馮灣人平整出3000多畝耕地。鋼廠修鐵路需要土,村里建新村需要推平廢棄的山包,雙方一拍即合,鋼廠在山包取了土,并幫著村里推平了山包,村里在推平的山上建起了新村。
700多戶村民陸續(xù)遷居新村。山下的舊居一拆,又能整出700多畝耕地。
詩人蔣昌典寫過這樣的句子:“歸來舊燕有新愁,不見茅籬見彩樓。”這不正是馮灣村的真實寫照嗎?
和平:“動”起來的春節(jié)更精彩提起今年的春節(jié),和平鎮(zhèn)黨委書裴萬江意猶未盡地說:熱鬧得一塌糊涂!
過去的和平村民習慣“貓冬”,過年除了走走親戚,就是喝酒、打牌。今年,和平鎮(zhèn)村民卻過了一個熱鬧紅火且動感十足的春節(jié)。
節(jié)前,鎮(zhèn)上結合正在開展的第三批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要求各村組織群眾性文體活動。全鎮(zhèn)13個村成立了6支社火隊、5支秧歌隊、5支腰鼓隊,從正月初八開始,男女老少走街串巷,耍社火、扭秧歌、打腰鼓,把歡樂和祝福帶給父老鄉(xiāng)親。袁家營村柳河溝社有個老黨員叫方世元,一家一戶地上門,一個一個地動員,發(fā)動了70多名農(nóng)家婦女,拉起了本社的秧歌隊。秧歌隊隊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兩個只有5歲。柳河溝社的秧歌隊成了全鎮(zhèn)秧歌隊的“亮點”。大伙兒說,柳河溝秧歌隊里那兩個尕女娃“扭得最心疼”。
籃球是和平鎮(zhèn)的傳統(tǒng)強項,每次縣里比賽,冠軍肯定非和平莫屬。春節(jié)期間,鎮(zhèn)里又舉辦了籃球賽,共有10支籃球隊循環(huán)比賽,大姑娘、小媳婦的熱情空前高漲,成了鐵桿球迷,場場不落地為自己村里的球隊吶喊助威。比賽結束后,大家余興未盡,一致建議,“五一”的時候,把轄區(qū)學校、企業(yè)、部隊都動員上,辦一次規(guī)模更大、水平更高的籃球比賽。
鎮(zhèn)里在連續(xù)兩年舉辦燈展的基礎上,今年又出資在四川自貢定做了一批彩燈,還購買了兩萬元的煙花。鄉(xiāng)鎮(zhèn)干部正月初六就上了班,和村民一起扎彩門、掛彩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