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天水>>正文 |
春風拂岸花千樹——“十五”全市財政工作回眸 |
(2006-1-25 19:06:51)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天水日報李海峰 打印本頁 |
|
|
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需要雄厚的財力基礎做后盾。在1月20日召開的全市財政工作會上,當市財政局趙衛東局長告訴與會的領導和參會代表:“‘十五’期間,全市財政收支實現了‘兩個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較‘九五’末均翻了一番)、邁上了‘三個新臺階’(地方財政收入、大口徑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分別突破了6億元、16億元和29億元)、財政工作實現了‘兩個歷史性轉變’(國家統一規定職工工資按月足額發放和當年收支平衡并消化歷年累計赤字)”的時候,與會的每一位同志都為之振奮。 長期以來,對占有全省八分之一人口之眾的我市來說,由于受財源結構單一,后續財源匱乏,收入增長點不足等因素的制約,致使財政經濟總體實力不強,加之財政供養人員過多,形成人均財力少,財政自給率低,使得我市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債務負擔過重,潛在的財政風險較大,嚴重制約著我市經濟社會及各項事業的發展。實踐證明,“十五”期間是我市歷史上財政收入增收額較大、增幅較快、均衡性較好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成績,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意義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用事實說明了我市的整體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不僅為支持企業改革發展、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大社會保障和“三農”投入、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起到助推器作用,更為我市“十一五”時期改革、發展與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么,“十五”期間,我市廣大財政干部是怎樣克服困難,奮發有為的?他們的努力,又給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群眾創造了那些機遇和實惠呢?
搶抓機遇得先機
談及“十五”期間所取得的成績,趙衛東局長認為, “十五”期間我市經濟之所以能取得長足發展,關鍵是由于搶抓機遇贏得了先機。五年來,為了早日改變我市財政困難的現狀,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落實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財政工作全局,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推進西部大開發和“兩抓兩放”戰略實施;發揮調控職能,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和外資投入,做大財政收入“蛋糕”;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按照“五個統籌”、“五個傾斜”和“以人為本”的公共財政要求,在保吃飯、保穩定、保發展的基礎上,加大對“三農”、社會保障和義務教育等社會事業投入,努力保證公共支出需要;不斷推進財政管理改革,調整和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收支兩條線和農村稅費改革,理順分配關系,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加強依法理財和財政監管,積極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全面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正是由于有了一個切合實際的整體發展思路和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過硬的干部隊伍的共同努力,使促進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落到了實處。據統計,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市共爭取到各類項目583個,爭取項目資金10.48億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市農林水利、生態環境、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基礎建設等事業的建設。而爭取到的3.6億元國外貸款、引進的5.5億元開發銀行貸款,則對緩解我市城市建設項目資金短缺,加快城市建設步伐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實施“改革抓企業”和“工業強市”戰略中,五年中共撥付企業挖潛改造資金3.26億元,政策性補貼1103萬元,使蘭州卷煙廠天水分廠二期技改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得到了有力的扶持;為了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在落實國家“三線搬遷”、出口退稅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中,克服全市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困難,積極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產業升級,五年共落實各項退稅2.85億元;在支持企業改制工作中,撥付企業改制、破產企業職工安置及企業破產清算經費1.85億元,基本完成了中央、省屬下劃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安排兩個工業園區及天然氣城市氣化等項目征地補助1.06億元。 開展投資擔保融資業務,為中小企業實施擔保,擔保金額1.52億元,并為231名下崗失業人員擔保貸款462萬元。這一系列工作的積極推進,不僅提高了財政實力,培植了后續財源,也為發揮財政保障職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促進了全市財政收入快速增長,連年邁上新臺階。據了解,“十五”期間,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3.8億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6.35億元,增收2.55億元,同口徑增長98.65%,年遞增14.71%;大口徑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6.3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6.16億元,增收9.77億元,同口徑增長179.48%,年均遞增22.82%;均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就發展速度來看,全市財政收入從1995年的3.9億元到“九五”末的2000年的6.4億元,用了五年時間,凈增2.5億元;從6.4億元到11.9億元,用了三年時間,凈增5.5億元;從11.9億元到16.2億元,僅僅用了二年時間,凈增4.3億元。這表明我市財政經濟始終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同時,各級財政部門把強化支出管理,擴大支出規模作為推動經濟增長,保證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保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幾年來不斷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基本實現了國家統一規定職工工資按月足額發放;基本保證了機構正常運轉和國債、“三農”、“扶貧”、救災、教育、社保、衛生等支出到位;基本保證了全市重大項目建設,政府到期債務償還所需支出。全市財政支出由2000年的10.55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9.68億元,增支19.13億元,增長181.33%,年均遞增22.98%。從2002年開始,財政赤字增長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2002年至2005年連續四年實現了當年收支平衡,并消化累計赤字4500萬元以上,其中,僅2005年當年就消化累計赤字2900萬元以上。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