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宗教
(一) 衣食住行民俗
(1) 衣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當年報刊摘言
“十棉不如腰里一纏”——民諺
在民國年間及其以前,由于國家經濟落后,工業基礎很差。衣著自紡、自織和自縫。男女穿著十分簡單,冬季一般是上穿棉襖,下著寬腰棉褲,男的腰系布腰帶。因當是物質匱乏,大部分人不穿內衣。男勞力在隆冬出外勞作時,多用五尺土布或兩條相連的羊肚子毛巾、系在腰中,將腰部棉襖裹緊,以御風寒。故家鄉民諺中有“十棉不如腰里一纏。”之說。天氣轉暖后上身穿短褂,下身著大腰單褲。冬天穿自縫的布襪,著麻鞋或自制布鞋,進小砍柴,割柴時穿手織的羊毛襪或纏毛練子(用羊毛織成寬五寸,長三至四尺的長布,裹在腳上及小腿上)。家道貧窮戶的南童,天暖后赤身裸體。胸腹處只穿一個裼(ti音替)肚。由于我村石咀李姓人家開了染房,高峰時期多達四家,從業人員十三、四人,日均染土布200余匹,較大的促進了我村種棉。手工紡織的興起。除極少數無地戶外,幾乎戶戶種棉,家家紡織因此我村大部分農戶的衣著要好于鄰村。少數家道富裕的戶走親、訪友、趕集、看戲時,衣著長袍,有些還有配套的馬褂。極個別富裕戶單夾皮棉均有,同時布褂也相對考究。
1949年以后,村民開始穿機織布,因機織布紋理細,布面寬,價格也比較適中,自紡自織的土布逐布被機織布所代替。1956年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后,由于口糧偏緊,村上各生產隊很少種植棉花,自紡自織的土布一度退出了歷史舞臺。三年困難時期由于票證設限(自1954年9月,棉布實行統購統銷,為城鄉居民發放布票,商店開始憑票售布。正常年份每人每年發布票兩文,少的一年每人僅發布票一尺九寸)報刊上便說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無奈說教。面對布匹的極度窘迫,村中心靈手巧的婦女們又開始自紡自織,部分緩解了當時的困境。總的來看,那個年代衣著顏色單調,白、蘭兩色一統天下,村上除了部分村干部以外,大部分人均著補丁衣服。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廢除了人民公社制,取消了各種票證,各種顏色和質地的機織布與日俱增,衣著式樣不斷改變和更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穿著的棉襖、棉褲、棉大衣基本上被淘汰,代之的是西裝、茄克衫以及毛衣、毛褲、絨衣、絨褲和線衣線褲。經濟情況好的戶羊毛衫、裘皮衣也成為必備品,皮鞋、絲襪、手項鏈也成了村中青年男女的平常穿戴。惟花甲以上的老人,老嫗仍身著棉襖和大腰寬褲,但這些并非經濟拮據,而是觀念習慣使然。
(二) 飲食:
“忙時吃稠、閑時吃稀”——領袖講話。
“只曉得蒸饃過年吃”——民諺。
“潘集寨靠埂子,秫秫面打餅子”。十里八鄉群眾形容兼調侃潘集寨的民諺。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我村村民主食以粗糧糲的高梁面為主,從一九四0年以后,村里廣種玉米,隨著糧食作物品種的變化,玉米面逐漸代替了高梁面。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盡管經濟條件不同,但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粗茶淡飯,那時由于小麥受品種和霜凍以及銹病的制約,產量底微,大多數人只能在過年時,才能吃上由小麥面和玉米面各半做成的蒸饃。“只曉得蒸饃過年吃”的俗諺,充分反映了當時大部分戶很少吃到小麥面的現實。正因為村面以玉米面為主,多少年來大家在以因地制宜,粗糧細作,創造了品類繁多的飲食文化。諸如發糕、干炕、煎餅、瓊末、馓飯、攪團、鍋鯫、片片、疙瘩湯……。由于油醋調味品十分缺乏,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漿水缸,采用自然發酵的辦法,使莖葉纖維多,味道苦澀的野菜和部分家菜,變成味道適口,可以下咽的酸菜,那年代家道寬裕的戶多以漿水來調味,大多數均以酸菜來補充口糧的不足。十一屆三中全會,推行土地承包責任以后,由于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飲食結構也隨著改變。一日三餐均以小麥面為主、饅頭、花卷、鍋盔、油餅、包子、扁食、拉面、臊子面已是家常便飯。大部分戶自種各種蔬菜,春、夏、秋三季均有,隔三差五采購豆腐,涼粉、面皮和肉類。原來終年常吃的馓飯、鍋鯫反成了換口味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