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小街西距城門不遠的地方,南邊生長著一棵樹齡400余年的古槐樹,古槐村下原為朱守德先生的老宅。朱守德(1914-2000),字據之,號劬園,甘肅省天水市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甘肅省文史館館員,天水市詩詞學會顧問,天水市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幼年師從“隴南文宗”任士言先生長子小山長任承允。 青年時代,朱守德曾參與由陳頌洛、汪劍平、馮仲翔等人組織的“雍社”詩人活動組織,一生坎坷。其早期作品多散失,晚年著作有《諸葛亮師出隴右活動據點地名考》等多部。 二十一世紀初,由于城市街道拓寬,朱家老宅被拆除,他家大門前那棵槐樹,就成了伏羲路和小街今昔變化的見證。 老宅沒了,但那座古樸典雅的磚雕門樓被保留了下來。在青磚筑砌的門樓門楣上有書曰“劬園”,旁有“梁漱溟題署”字樣,有左右榜書。上聯為“結廬在人境”;下聯為“時還讀我書”。上聯和下聯中分別嵌入“老衰憒亂不成字,據之同志囑”及“一九八三年梁漱溟”等字。 老宅以南原有“朱家園子”,春時來臨,菜綠花紅。菜地中原鑿井一口,井水清澈甘洌。那時伏羲城大大小小的院內均有水井,但是,小街以北水質又苦又咸,不能飲用,沏茶做飯等都要去朱家井汲水,因此,小街人稱此井為“救命井”。解放后,小街居民家中都有了自來水,那口井便逐漸廢棄不用。 小街的古樹與古井,猶如一位溫柔敦厚的老人,嚴肅古板卻又和藹可親。當你同它用心交流,你得到的將不僅是一種被幸福浸透了的回味無窮的感覺,而且,得到的還有綿綿無盡的安詳和絲絲的傷痛與感悟!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