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眾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楊河鄉楊樓村黨支部書記楊建國同志先進事跡
![](/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6414854dfb57731ee4f.jpg)
今年55歲的楊建國,是武山縣楊河鄉楊樓村黨支部書記。楊河鄉楊樓村位于武山縣東南部,處于楊河鄉大南河最下游,全村有大麻地組和楊樓組2個村民小組,共806人,有黨員32名,自然條件艱苦,村子受洪水威脅比較大。
在抗擊7.22地震和7.25洪暴災害的危急時刻,他迅速組織群眾轉移,積極投身抗災救災,妥善安置受災群眾,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進本色。
全力保障群眾安全
7.22岷縣、漳縣地震兩天之后,從7月24日18時22分開始,武山縣出現了持續10個多小時強降雨,山洪造成楊河鄉楊樓村大麻地自然村20間房屋被泥石流沖毀,楊樓自然村3間房屋被山洪卷走,全村倒塌房屋23間,通往大麻地自然村的道路被嚴重沖毀,村內 20多根電線桿被沖倒,全村供電、道路中斷7晝夜,所幸因組織有力,轉移及時,全村沒有人員傷亡。
“大家注意了,根據氣象預報,我們這里今天下午到明天會有非常大的雨,有可能山洪要下來,現在大家要有思想準備,村上處在低洼地段的、有危險的農戶,要根據村上制定的應急預案,抓緊時間轉移到安全的地方……”上午在鄉里參加了全鄉防洪預警工作會議的楊建國,立即召集全村黨員干部部署防洪預警工作,劃片包戶負責聯系各戶群眾,安排專人時刻監視上游水情,研究轉移路線,搭建臨時帳篷,安排轉移事宜,靠實相關責任。之后就急忙趕到村上相隔2公里的兩個自然村,用村內廣播提醒群眾做好防洪避險準備,將避險訊號、避險地點、轉移路線、搶險隊伍、轉移人員、防汛避險棚、值班報警人員等內容告知群眾。
下午,天已經下起了小雨,楊建國按照之前的安排部署,迅速組織群眾按照預案路線開始轉移。
19時,大雨傾盆而至。凌晨1時,山洪暴發,頃刻間,楊樓村全村斷電,到處一片漆黑,廣播無法再發揮作用,楊建國卷起褲腿,拿著電喇叭,與駐村干部一道沖進暴雨中。頂著大雨,在爛泥中一路小跑,出東家、進西家,挨家挨戶叫人,仔細排查戶中是否還有滯留人員。
凌晨2時10分,排查完最后一戶的楊建國來到避險點,顧不上緩一口氣就再次清點人員。“全村172戶806人全部安全撤離……”電話里向縣抗旱防汛指揮部匯報汛情時,他悲喜交加,哭喊著回答。
楊建國,一名老共產黨員,一名盡職盡責的山洪預警“戶戶知”工程預警信息員,由于預警及時,組織有力,為群眾構筑了一道有力的安全防線,保護了全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積極組織抗洪救災
災難來臨,楊建國立即組織村級黨員突擊隊和民兵應急分隊,趕到堤壩旁邊,組織排險、監控災情、轉移群眾,與洪水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
天剛亮,楊河鄉人大主席李育斌急匆匆趕到大麻地自然村指揮抗洪救災,楊建國以身作則、帶頭做表率,每天雨里淋,泥里踩,一肩風雨,兩腿濘泥,在抗洪搶險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積極帶領黨員干部清理堵塞村邊的河道淤泥,及時疏通河道,堤防搶修;二是挨家挨戶噓寒問暖,查看已轉移群眾生活情況,積極做好情緒安撫工作,妥善安置轉移群眾;三是積極匯報,配合相關部門搶修道路、電力設施,組織發放救援物資;四是全面排查沿途路段易發生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陷的地區,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做到了如實排摸受災情況,準確匯報工作進展,積極安撫群眾情緒,全力做好溝通配合,只為打贏這場抗洪救災的攻堅戰。
災情發生后,縣委、縣政府及時組織救災隊伍趕赴災區,由于通往四門、楊河的道路中斷,搶險救援人員繞道200多公里到達沿安鄉后,又徒步趕赴楊樓村排摸災情,開展搶險救援,救災工作艱難展開。
經過七天七夜的全力奮戰,通往楊樓村大麻地組的道路和電力終于恢復,救災局面開始好轉。幾天來,楊建國雙腳不停,盡管很是疲憊,但仍然堅持奔走在村頭巷尾搶險救災,匯報村里的受災情況時,他把每家每戶的受災情況說得非常仔細,自己家里2間房屋被毀、2000多斤糧食和很多生活用品被洪水卷走,他卻只字未提。
面對無情的災害,楊建國同志舍小家顧大家,將群眾利益和安全放在至高的位置,全身心的將楊樓村的搶險救災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稱贊,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員本質特色。
留守老人老王深有感慨:“災害無情、人有情,在天災無助面前,是楊書記幫我們跨過了這個坎!”
一心帶領群眾致富
楊建國自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從提高群眾生產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上入手,幾年間使全村的面貌有了顯著改觀。
楊樓村耕地多為坡度大于30度山地,農作物以小麥、油菜、大豆、土豆為主,群眾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務工和交通運輸,楊建國針對實際情況,邀請縣畜牧局技術人員定期到村上開展養殖技術、防疫培訓,引導群眾發展壯大養殖業;并組織開展外出務工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宣傳外出務工法律知識等內容,努力提高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針對全村環境差、飲水難等實際問題,先后籌資修建220米的大麻地自然村護村堤防,在這次災難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修建了50平方米的村級衛生室,為群眾修建了安全飲水設施,四年間組織開展危舊房改造48戶。
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他豪情蕩懷,激情萬丈,他誓言從他開始,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帶領楊樓村群眾,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徹底改變楊樓村落后的面貌,把楊樓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新山村。
立足本職講奉獻 愛崗敬業謀發展
——武山縣畜牧獸醫局總畜牧師楊錄有同志先進事跡
![](/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53408e04862fc2fb714.jpg)
楊錄有,男,49歲,民盟盟員,現任武山縣畜牧獸醫局總畜牧師,縣畜牧獸醫協會理事長。1986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始終以律己勤政、務實愛崗的工作作風,恪盡職守、兢兢業業的奉獻精神,修身立德,公道正派的道德情操,為全縣的畜牧獸醫事業譜寫了生動感人的新篇章。
恪盡職守獻青春,推動畜牧產業快速發展。動物疫病是畜牧業發展的大敵,動物防疫是預防、控制是促進養殖業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共衛生安全的關鍵措施,該同志作為武山縣重大動物疫病領導小組副組長、技術專家組組長,每年精心組織實施疫病防控,協調各方關系,積極應對各類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近年來主持了3起突發疫情的處置工作,確保了畜牧業生產的安全。2006 年、2012年、2013年,農業部多次派檢查組來我縣檢查畜禽防疫工作,在入戶踏欄的調查中,各戶所飼養的畜禽種類和數量與所匯報的情況一戶不差,一頭(只)無誤。各種畜禽免疫密度、掛標率、建檔率均達100%。
全心全意為鄉親,精益求精治畜病。一張張獸醫處方記載了他的工作歷程,一例例畜禽普通病和疑難病例得到有效救治見證了他的業務能力和高尚醫德。1994年,灘歌鎮黃山村馬類大家畜發病,在當地獸醫醫治無效的情況下,當時作為縣畜牧站副站長的楊錄有同志請纓而出,經過前后20天診療,治愈48頭,疫情得到撲滅,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老百姓的損失;2011年,楊河鄉幾個村莊大家畜突發疫病,傳播速度非快,得知此事后,他急忙多方協調技術人員,緊急驅車實地診療,對發病家畜進行緊急隔離,經過前后一月的治療,痊愈362頭(匹),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先進科技勤推廣,便民為民暖民心。為了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畜牧業經營方式的轉變,楊錄有同志多年來參加鄉村干部和養殖戶的技術培訓,以生動的現實,發展的前景,效益對比分析講解畜牧獸醫技術知識,先后舉辦培訓班100多期,培訓技術骨干萬余人次,編寫講義100余萬字。另外,在推廣畜牧業發展模式中,結合我縣實際情況,設計了適合我縣農戶發展規模養殖的豬、雞、羊、牛舍建設圖,在全縣實施推廣應用,先后規劃指導建設了縣內第1個標準化仔豬繁育舍、武山通濟牧業有限責任公司付門萬頭牛場、甘肅得隆牧業有限公司武山羊場等一個個標準化養殖龍頭企業,規劃建設管理養殖場(小區)近200個,指導創建部、省、市級標準化養殖場14個,創建市級種畜禽場12個,推進了全縣現代畜牧產業的發展進程,推動了全縣現代標準化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敬業奉獻求實效,建言獻策謀發展。近年來,他先后參與了聯合國糧食計劃署《中南部山區農業綜合開放生態建設項目》(WFP項目)的論證、申報、規劃和實施工作;參與完成的《高產荷斯坦奶牛胚胎移植項目》獲得縣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完成了《武山縣動物防疫冷鏈建設項目》實驗室建設設計、設備安裝、調試和項目總結工作;主持完成了《武山縣畜牧業產業化發展實施意見》、《武山縣“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畜牧業發展規劃》和《武山縣畜禽引種管理辦法》等,這些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實施,規范了全縣養殖場(小區)的建設、管理、引種等各項工作。
作為高級獸醫師的他,不滿足知識現狀,經常利用閑暇時間,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等相關方式,學習畜牧獸醫專業知識,服務于廣大養殖戶,不斷譜寫著生動感人的新篇章。
黨旗飄揚稅徽紅
——縣地稅局征管一分局局長楊增瑞同志先進事跡
![](/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534ee6f40f08c7a63b0.jpg)
楊增瑞同志,男,現年37歲,中共黨員,現任武山縣地方稅務局征收管理一分局分局長。多年來,他兩次被縣委、政府表彰為“全縣財稅工作先進工作者”,多次被縣局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公務員,2013年3 月被甘肅省地方稅務局授予 “三等功”,他帶領的征管一分局2005年被武山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2005年辦稅大廳被全國婦聯授予“巾國建功”先進集體,2006年被天水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分局連年被縣局評為先進集體。
自參加工作以來,他不忘多讀書,快“充電”,勤鉆研,善思考,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幾年來,通過自學,取得了大專文憑,2011年參加了全國計算機等級資格考試獲得二級資格。通過學習,系統地掌握了稅收業務知識和工作技能,并在工作中勇于實踐、模范遵守,特別是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黨組織一員以來,時刻以黨員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
多年來,從一名基層稅收專管員逐漸成長為一名分局長,他帶領的分局共有職工15人,負責征收管理城關鎮、灘歌鎮、山丹鄉、龍臺鄉、榆盤鄉二鎮三鄉范圍內的個體工商戶和企業的稅收,以及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金、工會經費和殘疾人保障金的征收管理工作。轄區內共有各類納稅戶1173戶,其中個體工商戶984戶,企業189戶,征管工作面寬、點多、工作量大,近年來,在他的帶領下,分局稅收任務連年超額完成,為全縣的經濟建設作出貢獻。
針對在傳統的征管模式中,稅收管理員多年來對納稅人的實際生產經營情況了解不多,掌握不準等問題。認真分析稅收管理形勢,研究適合當前稅收管理特點的新思路,找準問題的突破口,深入企業了解納稅人經營狀況,掌握納稅人戶籍變化情況,規范了稅收管理秩序,不斷深化征管工作,推動征管工作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楊增瑞立足分局實際,帶領分局職工,充分發揮辦稅服務示范窗口作用,嚴格細化、量化優質服務標準,積極落實文明辦稅“服務承諾制”、“首問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使辦稅服務日趨規范化,努力創造和諧工作環境。真心實意地為納稅人辦實事、解難題,增加便民措施,在工作中開展了一張笑臉相迎,一杯熱茶相待,一句熱心的問候,一個滿意的答復的“四個一”等活動,激發干部職工的優質服務的意識。樹立“公正執法、公平執法、高效辦稅就是最好的服務”的意識,實行公開辦稅,增強稅收執法的透明度,規范政務公開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與群眾暢通的聯系渠道。
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他常常慎權慎欲,慎言慎行,慎微慎獨,堅持用優良的人格、過硬的作風、堅定的思想、高昂的熱情塑造自身形象,自覺做到警鐘長鳴,防患于未然。
扎根田間無怨無悔 推動蔬菜產業發展
——武山縣蔬菜局高級農藝師張順林同志先進事跡
![](/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5350a4706d1f7ba8f43.jpg)
張順林,男,48歲,現為縣蔬菜局高級農藝師、省十二屆人大代表。1988年7月畢業后分配到武山縣鴛鴦鎮農技農經服務站工作,1992年12月調縣經濟作物站工作,2011年11月至今在武山縣蔬菜局工作。該同志業務能力強,工作經驗豐富,辦事沉穩干練,為促進全縣農業農村工作和蔬菜產業發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腳踏實地,成績突出,助推武山蔬菜產業快速發展。張順林同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二十多年來,主要從事日光溫室技術推廣、蔬菜豐產模式栽培、蔬菜高科技示范園建設等工作,為武山蔬菜產業的發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1998年以來,他一直主持參與洛門文家寺蔬菜高科技示范園區建設,1998年新建二代日光溫室9座,成功地示范種植香椿。對辣椒、茄子、西瓜、甜瓜等蔬菜的反季節栽培,示范推廣了無土栽培、節水灌溉、自動卷簾、高效模式栽培等技術,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全縣二代日光溫室的迅速推廣。2000年依托《精細蔬菜基地建設》項目、《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等項目,對原示范園進行了擴建,無論是園區規劃、棚型設計、建造栽培等方面,他都親自把關,在他的精心指導下,使該園區建棚集中規范,種植技術領先,農民取得了可喜的效益。現有二代日光溫室及優化改良型日光溫室58座,園區占地150畝,每年引進試驗示范種植蔬菜、果樹、西甜瓜等新品種15—20個,為我縣日光溫室栽培品種改良換代做出了突出貢獻,已成為武山縣集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新技術示范推廣、農民科技培訓的農業綜合示范基地。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在積極借鑒山東壽光等地成功技術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武山實際,根據自然條件、地域特點,制定出了適宜我縣發展推廣的日光溫室棚型結構技術參數及建造栽培技術規程,通過不斷改良,提高了日光溫室的采光蓄熱保溫性能,進而提高了日光溫室整體效益,目前全縣日光溫室累計推廣2.1萬畝,平均畝產值達2.8萬元,并重點參與了鴛鴦頡門、四門三衙、馬力北順等日光溫室高效農業示范區建設。
為了園區的發展,引進推廣了香椿、津優系列黃瓜、津白56白菜、櫻桃西紅柿、葡萄、油桃等各類優良品種86個,豐富了我縣蔬菜品種種類;試驗示范成功西甜瓜、香椿、葡萄、油桃等高檔水果蔬菜的反季節栽培,總結和推廣了蔬菜高效模式,進行了塑料大棚多層覆蓋、根結線蟲防治等技術研究,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武山蔬菜產業化上臺階、上檔次做出了突出成績。到現在累計推廣達3.5萬畝,增加社會產值7500萬元。多年來,無論是基層蹲點,還是下鄉培訓,都能很快與群眾打成一片,為群眾在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應用,病蟲害防治,市場需求動態等方面耐心講解、排憂解難。在園區累計進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150場次,培訓農民15000多人次,使受訓人員每人至少掌握1—2項農業實用栽培技術,為園區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無私奉獻農業科技事業。工作以來,他以身作責,盡職盡責,謙虛好學,長期工作在第一線。二十多年來,承擔了省、市、縣列項目二十多項,先后獲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一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三等獎五項。縣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1997年12月被評為全省園藝先進工作者,1999年5月被授予“天水市”優秀青年榮譽稱號,2006年3月被評為全省經作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2007年被評為武山縣優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2月被評為天水市優秀政協委員、2009年12月被民盟甘肅省委評為優秀盟員,2013年2月被民盟天水市委員會評為參政議政先進個人,2013年6月被武山縣縣委、縣政府評為蔬菜產業先進科技工作者。
多年來,他在搞好業務的同時積極參與諸多科研課題研究及項目申報、先后與農大、天水市農科所協作,進行了《香椿育苗技術試驗研究及示范推廣》、《天水市棚栽番茄、黃瓜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等課題研究,并成功申報了《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高原夏菜生產基地建設》、《全國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縣》等項目,為我縣農業新技術應用和科技發展增加了資金支持,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發表科技論文4篇、出版農業適用技術光盤一張。
參政議政,出謀劃策,積極發揮參謀助手作用。作為省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不忘自身職責,以武山地域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為己任,充分利用省人大、市政協平臺,針對我市經濟建設、科技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的重大問題給省、市、縣各級政府提出建議和意見。如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航天育種蔬菜品種推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增加科技三項費用、加大廣播電視對農業的宣傳力度、解決農業招聘干部工資待遇等議案,得到省、市、縣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并逐步得到落實和解決。先后提出各類建議、提案81件,其中省人大主任督辦一件,現場辦案兩件;市政協主席督辦一件;縣政協主席督辦一件。有力的促進了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