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社區 服務居民
——武山縣城關鎮渭北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愛明同志先進事跡
![陳愛明_nEO_IMG.jpg](/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525476c8f760a61d039.jpg)
陳愛明,女,46歲,自擔任渭北社區黨支部書記以來,貼心服務社區居民,積極興辦好事實事,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她先后被市、縣兩級評為“社區十佳人物”、“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以身作則 她是團結干部群眾的好班長
2008年5月底,社區剛剛成立之初,垃圾隨處可見,路面坑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綠化面積少,活動場所無,對此,她從清理社區環境衛生入手,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動員廣大黨員群眾參與,開展清運垃圾活動,由于參與活動的大多是女性,力量小,加之清理量多面廣,大家一起堅持了十幾天,終于把社區內的垃圾清理完,又把社區辦公樓西邊四百多平方米的荒地整平,為居民健身活動提供了場地。
為了營造舒暢的生活環境,她主動和物業公司進行協商,向林業、建設部門銜接領取花種樹苗,對小區現有的空地進行了科學劃分,宜花種花,宜草種草,宜樹植樹,社區建成20條綠化帶,植樹460多棵,社區的生活環境舒暢多了,居民的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一心為公 她是引領社區發展的好書記
為了給社區居民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辦事環境,她在社區積極推行方便、快捷的“一站式”、“一條龍”便民服務活動。當初,由于社區老人多,小孩多,婦女多,頭疼感冒就醫困難,她向縣衛生局申請,在社區成立衛生服務中心。針對社區流動人口多、治安情況復雜的實際,她積極與物業公司協調,組建了由社區黨員和物業公司員工組成治安聯防小隊,形成了社區管控、群防群控的網絡安全管理新格局。
為了豐富社區居民文化娛樂生活,黨支部專門騰出一間辦公用房作為活動中心,購置了乒乓球、象棋、卡拉OK等設施。建立了“社區書屋”,擁有藏書2000多套、十多種報刊雜志,書屋堅持全天候開放,方便了居民群眾閱讀學習。同時,積極組建晨練隊,并聘請4名太極舞蹈專業教練為其輔導,豐富了社區健身鍛煉內容,先后成功組織舉辦歌詠比賽、武術文藝匯演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文藝活動。
無私奉獻 她是服務社區居民的貼心人
2009年夏,無情的病魔使得社區居民吳轉花一家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失去了歡聲笑語,面對為家人治病而欠下的巨額債務,又遭受精神創傷的吳轉花,陳愛明經常自己掏錢買些養品上門慰問走訪,與她拉家常、談心事。在陳愛明的鼓勵幫助下,吳轉花一家慢慢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再次經營起了店鋪,幫助她走出了困難的日子。
同時她堅持“應保盡保、應退盡退”的原則,動態調整低保對象和廉租房補貼戶,劉兵紅、趙利軍等一個個因家庭變故原因而被及時調整為低保對象,正是她這種悉心的工作和對群眾的那份真摯的情感,將被其他人認為最有爭議的熱點、難點事辦成了居民“放心、舒心”的民心事,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建設家園盡職盡責
——馬力鎮苗豐村黨支部書記成志紅同志先進事跡
![成志紅_nEO_IMG.jpg](/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5246277006dc7ea37aa.jpg)
成志紅,男,漢族,現年42歲,中共黨員,武山縣馬力鎮苗豐村黨支部書記。他以新農村建設為己任,緊緊抓住黨組織建設這個關鍵,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帶領農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共同進步中的核心領導作用,盡職盡責建設幸福美好和諧家園,全心全意帶領村民增收致富同奔小康,充分展示了新時期優秀村干部的時代風采。
兢兢業業,夯實基礎為民生。自從2008任支部黨委書記以來,成志紅積極組織村民新修了3公里的田間道路,新修了3條1400米的渠道,并且每年對原有渠道和田間道路進行清淤和維護,及時解決灌溉和有路不能走的問題。2010年完成了苗豐村一組的農網改造,解決了苗豐村一組村民用電難和電力不足的問題,同時新修河堤300米。2011年帶領苗豐村村民完成了梯田改造項目,共改造山地梯田1500畝,改變了山地下雨不保濕的問題,為以后農業豐收奠定了可靠的基礎。新修山路一條,長約5公里,方便了村民莊稼運輸難的現狀。完成了四五組的安全人畜飲水工程。近兩年,硬化產業路3.5公里,完成渠道襯徹10公里,新修河堤300米。
盡職盡責,發展產業促增收。多年來,成志紅帶領苗豐村村民,立足本村實際,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建設設施棚470座!奥摯迓搼簦瑸槊窀幻瘛毙袆娱_展以來,主動聯系幫扶單位,新建占地30畝的蔬菜產業園區一處,硬化產業路3.5公里,新修產業路1條,完成渠道襯徹10公里。形成了苗豐村一縱八橫的產業路格局,總長度達6公里。同時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種植的辣椒、西紅柿銷往岷縣、隴西、漳縣等地,蔬菜產品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另外,通過遠程教育網絡、農家書屋、報刊、培訓等多種形式,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培訓有一技之長的新型農民,每年組織村民勞務輸出,年平均輸出勞動力600多人,增加了村民收入。
全心全力,建設家園謀幸福。成志宏以堅定的信念、飽滿的熱情,帶領全村黨員、群眾努力探索新時期農村黨建工作的新途徑,從解決村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解決群眾生產生活方面各項難題,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肯定。近幾年,苗豐村在成志宏同志的領導下不斷加強村級“兩委”班子建設,形成了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機制。積極開展的“美麗鄉村”建設,打造了苗豐村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苗豐村和諧新農村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對村民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提升了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
先鋒模范,彰顯黨性做表率。7月22地震和7.25暴洪災害,使苗豐村倒塌房屋9戶11間、嚴重損壞27戶50間,中度損壞房屋120間,輕微損壞房屋223間。在這及其嚴重的汛情、災情面前,苗豐村黨支部書記成志紅沒有慌,他迅速組織兩委成員召開緊急會議,成立抗震救災領導小組,隨后他又集結了60多名黨員,組成黨員先鋒突擊隊,對整個村子展開“拉網式”排查及時處置險情并盡力減災,有效防止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受損,抗災搶險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危難之際,更展黨員風采。成志紅帶領村民臨陣不亂,用不怕疲勞、果敢決策、連續作戰的精神,保證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用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共產黨人大愛無垠的深刻內涵。
為了農村孩子奉獻青春
——武山縣溫泉鄉盤坡小學校長何亞蘭同志先進事跡
![](/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5252dfc978353c615f2.jpg)
何亞蘭1984年參加工作,任民辦教師,自任教以來,該同志就對山區教育事業情有獨鐘。
有一次,她所帶班級的一名學生因母親去世而輟學,她就親自去家安慰學生,她說:“雖然媽媽離開了你,但我可以象母親一樣對你,你在學習和生活上需要什么,我幫你!痹谒膭裾f下那名學生返校了,由于幾年來何亞蘭老師對那位學生象親生子女一般,六年級畢業時,他抱著何老師失聲痛哭說:“老師,我舍不得離開您!”
1998年,他從天水師范學校畢業,轉為公辦教師。當時溫泉中心小學的校長曾多次和她談話,希望她進中心學校,而她婉言拒絕了,為此事很多人嘲笑她,說她傻,而她卻說:“我看到盤坡小學的學生一個個轉出,可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我要留在這所學校,要讓家鄉的父老鄉親不再為孩子上學而發愁!庇谑,她坦然地選擇了盤坡小學。
當時學校教室極為簡陋,教師沒有宿舍,學生無桌椅,有的學生整天站著聽課,何老師看到后就從自家拿來了僅有的兩把椅子,讓給了學生,而自己辦公是以露天為屋頂,雙膝為桌,一塊石頭為凳。特別是到了秋冬季,學校師生更為難熬。遇到雨季天氣,她從家到學校要步行五六里路,由于路途是羊腸小道,路邊野草叢生,走到學校兩條腿上總是濕漉漉的。冬季學校又無取暖設備,因長期坐石塊,被雨水淋濕,她的雙腿落下了關節炎,現在疼痛難忍,但她始終無怨無悔。
由于她對山區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和高度負責,2001年學區任命她為盤坡小學校長。她上任后首先想到的是改變學校的辦學條件,設法為學生購置課桌,并暫借兩名教師各伍佰元,自己拿出兩千元為學校接通了照明電。2002年,她又組織動員學生家長投工修建了一間教師宿舍,期間,她首先動員自己的丈夫義務投工幫助干活,自己天天和大家一起,并帶領教師從二十多里外的地方用肩扛木椽。何亞蘭就是這樣敬業的人,她總是為學校的事想得多,為家里的事想得少。她的丈夫常年腰疼,不能干農活,子女又在外打工,而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學校,對于農田,何老師也顧不得照料。
近年來,在何亞蘭的努力下,學校辦學條件有所改善,教學質量逐年提高,生源也逐年遞增。看著學生從原來的四十多人增到一百五十多人,由此帶來教室緊張的問題,為此事她多次和學區聯系,力爭建設項目。2008年在縣教體局和鄉政府的幫助下,學校新建校舍,全體師生終于在10月份搬進了寬敞漂亮的新校舍。
新校舍剛修好,她的目光就投到校園文化建設上。近年來,她每學期積攢資金用于學校建設,不斷綠化、美化校園,經過她的努力,如今的盤破小學真是今非昔比,來者無不贊嘆說:“沒想到偏僻的山區竟有這么漂亮的學校!”
何亞蘭1984年參加工作,任民辦教師,自任教以來,該同志就對山區教育事業情有獨鐘。
有一次,她所帶班級的一名學生因母親去世而輟學,她就親自去家安慰學生,她說:“雖然媽媽離開了你,但我可以象母親一樣對你,你在學習和生活上需要什么,我幫你!痹谒膭裾f下那名學生返校了,由于幾年來何亞蘭老師對那位學生象親生子女一般,六年級畢業時,他抱著何老師失聲痛哭說:“老師,我舍不得離開您!”
1998年,他從天水師范學校畢業,轉為公辦教師。當時溫泉中心小學的校長曾多次和她談話,希望她進中心學校,而她婉言拒絕了,為此事很多人嘲笑她,說她傻,而她卻說:“我看到盤坡小學的學生一個個轉出,可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我要留在這所學校,要讓家鄉的父老鄉親不再為孩子上學而發愁!庇谑,她坦然地選擇了盤坡小學。
當時學校教室極為簡陋,教師沒有宿舍,學生無桌椅,有的學生整天站著聽課,何老師看到后就從自家拿來了僅有的兩把椅子,讓給了學生,而自己辦公是以露天為屋頂,雙膝為桌,一塊石頭為凳。特別是到了秋冬季,學校師生更為難熬。遇到雨季天氣,她從家到學校要步行五六里路,由于路途是羊腸小道,路邊野草叢生,走到學校兩條腿上總是濕漉漉的。冬季學校又無取暖設備,因長期坐石塊,被雨水淋濕,她的雙腿落下了關節炎,現在疼痛難忍,但她始終無怨無悔。
由于她對山區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和高度負責,2001年學區任命她為盤坡小學校長。她上任后首先想到的是改變學校的辦學條件,設法為學生購置課桌,并暫借兩名教師各伍佰元,自己拿出兩千元為學校接通了照明電。2002年,她又組織動員學生家長投工修建了一間教師宿舍,期間,她首先動員自己的丈夫義務投工幫助干活,自己天天和大家一起,并帶領教師從二十多里外的地方用肩扛木椽。何亞蘭就是這樣敬業的人,她總是為學校的事想得多,為家里的事想得少。她的丈夫常年腰疼,不能干農活,子女又在外打工,而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學校,對于農田,何老師也顧不得照料。
近年來,在何亞蘭的努力下,學校辦學條件有所改善,教學質量逐年提高,生源也逐年遞增?粗鴮W生從原來的四十多人增到一百五十多人,由此帶來教室緊張的問題,為此事她多次和學區聯系,力爭建設項目。2008年在縣教體局和鄉政府的幫助下,學校新建校舍,全體師生終于在10月份搬進了寬敞漂亮的新校舍。
新校舍剛修好,她的目光就投到校園文化建設上。近年來,她每學期積攢資金用于學校建設,不斷綠化、美化校園,經過她的努力,如今的盤破小學真是今非昔比,來者無不贊嘆說:“沒想到偏僻的山區竟有這么漂亮的學校!”
發展文化的排頭兵 群眾致富的領路人
——洛門鎮石嶺村村委會主任康元紅同志先進事跡
![](/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526c0dbee1884c4094c.jpg)
洛門鎮石嶺村位于洛門鎮西北部,下轄2個自然村,總人口1458人,擁有耕地1052畝。
近年來,石嶺村在康元紅同志的帶領下,不斷挖掘農村的鄉土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取得了顯著成績。其中,村委組織的巾幗扇鼓隊,于2010年5月參加了天水市伏羲文化節民間民俗文化匯演,并在2012年武山縣第二屆扇鼓大賽上,被縣委、縣政府授予二等獎,石嶺村也在2013年被縣、鎮兩級分別評為“先進文化村”。他個人在2010年被評為天水市農村優秀人才,2011年被評為縣級優秀共產黨員,先后三次被評為鎮級先進工作者。
2009 年春,康元紅上任伊始,對全村文化活動開展情況進行了解之后,便在他的心頭萌發了一個發揚農村文化的想法,隨即他與村兩委班子成員進行討論,通過采取幾種方法,把全村的文化活動搞了起來。一是從全村文藝愛好者中選拔優秀表演人才20多人,組成了“富民文化藝術團”,在附近各村交流演出;二是利用晚上和節假日舉辦廣場文藝晚會,請附近的文藝人員來石嶺村義務交流;三是緊緊圍繞縣里的中心工作,立足服務農民服務基層,積極參加縣上的群眾活動。
近年來,村上建起了村級文化活動中心,配備了農家書屋、文化廣場, 2012年6月成立廣場舞表演隊,人數已達100多人。到目前,全村有“巾幗扇鼓隊”、“老年秧歌隊”、“農家小子籃球隊”、“三箱石主書畫院”、“春蕾女子健身操表演隊”,先后舉辦了群眾文化節、納涼晚會、書畫展、秧歌會演等大中型活動10余場次。
同時,他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的技術創作,與當地的農民文藝愛好者聯合創作了十多個貼近基層、鄉土氣息濃厚的題材節目。如新版《四大景》、《為民富民之歌》、秧歌曲《蔬菜種植幫咱奔小康》、小品《鄉里鄉親》等,在2013年武山縣春節秧歌匯演中,他自編自演的新版《四大景》、《為民富民之歌》節目,受到了群眾的歡迎。
康元紅不僅對工作熱情似火,而且把發展地方經濟,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2012年末,在一次次的動員,一次次的溝通交流后,他與村里的16名有識之士,組織成立了石嶺村元紅養殖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的山地資源(荒山),開展養雞項目。作為群眾的致富帶頭人,他以雷厲風行的作風,立即科學規劃,在石嶺村撤灘溝開展荒灘治理,修渠平地,建設廠棚開展養殖。4月上旬組織動工建養雞場,共投資130萬元,建成養雞場廠房、辦公室及配套房屋5間,建筑面積達1820平方米。廠房修起來了,康元紅表示,要把種雞基地辦好,并愿意幫助更多貧困青年發展養雞生產,從資金和技術上進行幫助,以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