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牽水利勇當排頭 利為千秋矢志不改
——武山縣水務局水利工程師李慈來同志先進事跡
![](/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639c5e3675801d03b1c.jpg)
李慈來,男,漢族,現年42歲,2008年加入武山縣民盟,武山縣水務局水利工程師。多年來,他熱愛自己從事的水利事業,始終堅持負責、求實、創新的水利行業精神,致力于農村基層水利工作。他工作上勤勤懇懇,業務上兢兢業業,和同事們一道出色完成了組織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為全縣農村水利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他服從組織分配,愛崗敬業,積極工作,不求名利,不怕吃苦,不畏困難,不圖虛名,勤懇的工作態度和扎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干部群眾的一致贊譽,也得到了組織和領導的信任,是大家眼中無愧于時代的優秀水利工作者。
奉獻青春,腳踏實地寫忠誠。李慈來1992年7月考入甘肅省水利學校學習水土保持專業,1994年7月畢業后到縣水利局工作,長期從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灌區運行管理等工作,這一干就是19年。19年來,他堅持學習科學發展觀和水利跨越式發展的有關政策理論,用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來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利用參加中心組學習、自學考試等機會,系統地學習黨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修養和思想素質;不斷端正學風,提高學習自覺性,不斷轉變工作作風,腳踏實地做工作,誠心誠意為廣大群眾服務。他一步一個腳印,從一般技術人員一直干到工程師,工作再忙、任務再重,他從不計較。對于農村基層水利工作,他傾注了滿腔的熱情,一旦工作起來,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追求精益求精。19年來,李慈來在平凡的崗位上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腳印。在這里,他奉獻青春,抒寫忠誠,成為了農村基層水利戰線上的排頭兵
默默耕耘,春華秋實結碩果。做為一名水利專干,必須了解全縣的水利設施基本情況。他憑著一股鉆勁,憑著一股闖勁,憑著自己對水利事業的熱情和對黨的忠誠,白天下鄉了解、掌握原始資料,晚上加班統計資料,硬是將農村水利基本情況爛熟于心。在從事的19年水利工作中,李慈來盡職盡責,主要完成有《武山縣樺林鄉隴天渠襯砌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武山縣高樓鄉劉川干渠擴改工程設計報告》,《武山縣車岸渠擴改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武山縣高樓鄉斗敵村堤防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武山縣老北灌渠干渠擴改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武山縣四門西川河三衙段堤防續建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武山縣抗旱預案編制工作》,《武山縣響河溝堤防工程設計報告》,《武山縣樺林溝流域綜合治理萬畝梯田工程規劃》,《武山縣洛門鎮高橋至孟莊村段渭河堤防工程項目建議書》,《武山縣坡改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武山縣屏鳳山坡耕地水土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實施方案》,《武山縣高樓鄉劉川提灌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等水利工作任務。
情灑山鄉,拳拳赤子暖民心。武山屬西北干旱山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人畜飲水困難、水利水保工作量大面廣,既有保田治河,新建機井工程等川區水利特點,又有集雨節灌、梯田建設、人飲解困工程、人飲安全工程等山區建設特點,每個項目都是硬指標,硬任務。面對困難和壓力,他迎難而上,從不退縮,做計劃,搞預算,爭項目,經常深入村社農戶,深入田間地頭,走遍了山區的溝溝岔岔,量遍了川區的山山水水,為尋找水源、劃定線路、測算工程量、制定水利、水保工作規劃掌握了第一手資料,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普遍贊譽,被他們親切地稱為“水龍王”。每當爭取來一個項目、完成一項工程,那就是他最滿足、最踏實、最快樂的時候;每當他看到村社群眾吃上方便、衛生的自來水,看到他們滿足的笑容,那就是他最激動、最舒心的時候;每當群眾叫他“水龍王”的時候,他總是靦腆的一笑了之。
樂于奉獻,一心一意為百姓。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作為建設單位代表,李慈來積極參與工程建設,按照基本建設程序,不辭辛苦,不管天陰下雨,只要有事,堅持經常到施工第一線,現場檢查指導工程質量,及時發現和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協助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在有限有效工期內高質量完成建設任務,曾多次受到各級領導的表揚。近兩年來年完成的主要項目有《武山縣2012—2014年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高效節水重點縣項目實施方案》,經甘肅省水利廳、甘肅省財政廳批復,批復投資8500萬元,目前2012—2013年項目已完成;在“雙聯”幫建心目中,配合甘肅省水利廳完成了《武山縣車岸渠渠首擴改工程初步設計報告》和馬力、山丹溝道治理項目,已批復并實施完成,投資1585萬元。除此之外,幫助各鄉鎮完成大小水利項目設計58項。多年來,作為一名干旱少水地區的水利工作者,他“舍小家,顧大家”,每年有很多天,他都堅守吃在工地、住在工地。“認真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一心一意為老百姓服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他說。
危難關頭勇擔當
——楊河鄉人大主席李育斌同志先進事跡
![](/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5281901f118ff02bd5a.jpg)
李育斌,男,38歲,中共黨員,現任楊河人大主席。他不管在哪個工作崗位上都能始終如一,時時處處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扎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成績,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7月24日至25日,持續8小時的特大暴雨無情地侵襲著楊河鄉境內,導致多處山洪暴發、山體滑坡、道路塌方,部分房屋、道路、農作物等嚴重受損,水電、道路、通信中斷……一時間,楊河鄉陷入了困境,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了極大威脅。
災情,是對廣大群眾的磨練,更是對全體黨員干部的考驗。“沒啥,我要和大伙在一起,大伙需要我。”一句再樸實不過的話,道出了李育斌的心聲。災難面前,每一個黨員都是一個標桿、一面旗幟,暴雨洪峰中,李育斌以心系群眾安危的實際行動和零傷亡的成績,完美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優秀品質,書寫了一個基層工作者的人間大愛。
及時預警 疏散群眾一個不落
“多虧了李主席啊,要不是他強行背我轉移,只怕這會兒我就被埋在洪泥中了。”看著遭受暴雨洪災肆掠后受到重創的村子,安全轉移的楊樓村大麻地組村民王含代心有余悸地說。
李育斌是楊河鄉人大主席,楊河片片長。今年雨水多,地處南部山區的楊河鄉降水已近飽和,再遇強降雨,防汛面臨嚴峻形勢。進入汛期以來,李育斌十分重視防汛工作。
7月24日晚連續降雨,盡管每個村子已經挨個打了電話,再三地囑咐過了,可李育斌心里還是不踏實。雨一直下,全片群眾的安危緊揪著他的心。
雨勢越來越大,他越來越不放心。不顧夜深雨大,他立即冒雨趕赴楊河片各村召開廣播會,一再強調鄉村組干部對險段險點實施24小時監測,并立即組織滑坡隱患點住戶安全轉移。
有些群眾對干部動員撤離不理解,不愿意離開。李育斌知道情況后,親自上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口婆心勸他們撤離,由于情況緊急,有個別一時動員不通、不愿撤離的群眾,他果斷采取措施,強制撤離……
18時,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急疏散轉移,楊河片5個村子沿河、靠山、靠屲險段險點的村民全部被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群眾疏散不久,山洪如猛虎般傾瀉而下,瞬間便吞噬了河床、漫過河堤、沖向田地。轉眼間,災難就在眼前發生了。看著所有村民得到安全轉移,一個也不落,李育斌長長的松了一口氣,眼里卻噙滿淚花。
堅守前沿 六天七夜連續奮戰
“我在這兒住了60多年了,還從來沒見過這么大、這么猛的山洪。”楊樓村60歲的王老大爺說起山洪仍心有余悸。
25日凌晨5時,李育斌拖著與洪水抗戰一夜的疲勞身軀,冒著泥石流和山體崩塌的危險,踩著爛泥,一步一滑徒步進入受災嚴重的楊樓村大麻地組,迅速組織群眾開展搶險救災。
面對已面目全非的大麻地,這位7尺漢子再也忍不住,鼻子一酸,兩行熱淚奪眶而出。
李育斌走遍全村每個角落,第一時間排查災情險情,詳細了解記錄所有受災情況,向鄉黨委做全面匯報。
“房屋沖毀了可以重建,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在,黨和政府與大家在一起,我們一起共度難關。”面對不知所措的群眾,他情難自抑,雖然聲音有點哽咽,但他的話卻擲地有聲。
危難關頭,一面鮮艷的黨旗從暴風雨中堅強挺立,溫暖著受災群眾的心。
在以后的幾天內,他晝夜堅守在大麻地,組織黨員干部、帶領群眾疏通河道、加固河堤、搶修道路、清理淤泥,與洶涌的洪魔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斗。
為防止轉移人員回流,他與村干部每晚半夜起來挨家挨戶巡查,清點人數,安撫群眾,渾身滿是泥水,眼里布滿血絲,手上磨破了好幾處、鞋脫圈了……他卻全然不顧。
勇于擔當,災難中豎起堅強旗幟
“李主席,回去休息一下吧,你太累了!”他的辛苦努力,干部群眾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沒啥,現在正是大伙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怎么能走呢?我要和大伙在一起。”他總是這樣說。
洪災來勢兇猛,楊樓村大麻地組災情最重。搶險救災、安置受災群眾任務十分繁重。
作為一名黨的干部,李育斌選擇了擔當與奉獻。他和村干部一道,想方設法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到受災村群眾中噓寒問暖,積極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組織黨員干部全力配合各部門搶險救援隊伍搶修道路、電力、通訊設備;及時協調發放救援物資,組織群眾進行災后自救及恢復生產。同時主動跟進衛生防疫,確保災后無疫病,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經過連續奮戰,在縣、鄉所有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楊樓村通村公路被搶通,電力、通訊全線恢復,所有險情全部排除,受災群眾有地方住,有飯吃,有衣穿,人心穩定,所有工作有序推進。
連續6天7夜,他堅守在第一線,奪取了抗洪搶險的階段性勝利。
連日來,他始終都沒回一次家,只給家里打過一個電話,給家人報了平安,簡單問候了偏癱在床的78歲老父,給妻子交代了一些家務,便掛了電話。李育斌說:“縣上通知了,有可能還有中到大雨,抗洪搶險救災任務重,群眾安危,我的責任!我走不開呀!” 他拭去額頭的汗水,埋頭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群眾安危,我的責任”!這就是李育斌舍小家顧大家,一個普通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
礦山爆破揮灑青春 鏗鏘玫瑰巾幗風采
——武山水泥廠礦山部部長劉文同志先進事跡
![](/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529b804c3d679dfd6e6.jpg)
劉文,女,漢族,現年42歲,甘肅秦安人,大專學歷,工程師,天水祁連山水泥有限公司武山水泥廠礦山部部長。她常年堅守在礦山從事爆破工作,先后成功設計和參與了100多次礦山爆破工作,炸藥總使用量2000多噸,爆落礦巖量達到1000多萬噸以上。豐富的實踐經驗、過硬的爆破技能、嚴謹的工作作風、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錘練她成為了公司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中的佼佼者。2001年、2002年、2006年分別被公司黨委授予“文明競賽”先進個人、標兵;2008年被甘肅祁連山集團公司授予專業(技術)標兵稱號;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別被市、省和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巾幗獎”和“五一巾幗標兵”稱號;2013年5月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中央企業勞動模范”稱號。
愛崗敬業,錘煉過硬本領創業績。劉文自1990年8月分配到天水公司工作以來,在海拔2300多米的礦山上,經受了22年的風霜雨雪的洗禮,將剛性的爆破工作干得象山花一樣爛漫。22年來她經歷了兩次百噸級的大爆破,參與了礦山開拓系統改進方案的設計與論證,確定了先由硐室爆破法向深孔爆破法逐步過渡的辦法,不斷優化深孔爆破設計,將設計之初的3.5×9米的平面孔網參數確定為3.2×9.5米,深孔爆破效果顯著提高,為石灰石礦產能規模擴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采用彩硐室爆破與深孔爆破相結合爆破的方式,以總裝藥量54噸進行爆破獲得了成功,緩解了生產矛盾。由她設計完成的一次總裝藥量分別為68噸和63噸的深孔爆破,共計穿孔590個。實施爆破每孔控巖量最高時可達到1200噸,炸藥平均單耗降至0.19公斤/噸,是近年來的最好水平。
勇挑重擔,排解生產難題顯身手。就礦山形成的開采局面和長遠的開采發展,公司決定重新鋪設一條運輸公路。這項任務落在了劉文柔弱的肩上。測量、定線、埋點、計算、作業都是上下來回跑,每天行程長達20多公里,她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經實地勘察將原來的“2120—2175米”運輸線路的設想,優化為“2100—2160米”生產運輸公路,這一優化降低了線路標高,縮短了運距。天水公司沒有地質測量方面的專業人才,她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這份重擔。地質測量是爆破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每一次爆破設計之前,她都要扛著30多斤重的測量儀,在野外收集地形、地貌特征和地質情況,進行大量的計算。不斷地學習、探索與實踐,為她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讓她在爆破量逐年增大的情況下,從50多噸的大爆破到20多噸的小爆破,從硐室爆破到深孔爆破,不但沒有受到任何壓力,反而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受到領導和同行們的贊許。
攻堅克難,提升業務水平穩增產。天水公司針對礦山礦產資源匱乏,嚴重影響生產的狀況,決定對2190以上平臺實施西擴工程,開拓新的礦產資源以解生產燃眉之急。剛走上領導崗位的她,又扛起了這份責任。她帶領車間員工克服種種困難,艱苦奮戰,頑強拼搏,完成廢石剝離25萬立方米,實現了兩年出礦的目標,新增礦山石灰石儲量約800萬噸以上,為今后的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她帶領員工們陸續完成了2160平臺和2145平臺溶洞土、表土的剝離、排棄,先后在2145平臺、2130平臺、2115平臺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中深孔生產爆破工作,總爆落礦量達240萬噸之多,石灰石質量屬歷史最好水平,氧化鈣最高值達到54%,保證了42.5級、52.5級及低堿水泥等高端產品大量集中生產的需要。采面碎石量的儲備,為多點搭配生產、穩定過程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精益求精,強化生產管理添效益。她組織員工大力開展“三級對標”和“成本費用控制年”競賽活動,以三標一體和安全流程再造為抓手,強化制度落實,強化安全效益,嚴控開采、邊坡、穿孔、爆破、運輸、設備和人員等各項專業安全管理,取得了較好成效,沒有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如今,礦山石灰石采能年年突破了百萬噸,破碎系統臺時上升至400噸/小時(設計250噸/小時),每年實施爆破工作近20次,爆破工作取得長足進步,爆破效果理想,技術經濟性均得到優化,每孔控巖量最高時可達到1100噸,達到了非常好的水平。她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先后撰寫了《細化爆破控制 提高露天礦采能》論文在《水泥》雜志上發表。根據近幾年采礦車間固廢利用情況,又撰寫了《石灰石礦的資源綜合利用》一文,在西北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受到專家的好評,并獲得一等獎。
全力引進推廣良種 傾情服務農業發展
——武山縣農業局種子管理站站長馬保平同志先進事跡
![](/Files240/BeyondPic/2014-1/20/1401201530b46fa304cf11e374.jpg)
馬保平,男、53歲,中共黨員,農藝師,現任縣種子管理站站長。自從事種子管理工作以來,他先后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各類農作物新品種86個,各種農業新技術17項,在全縣建成了2.6萬畝的脫毒馬鈴薯一級、二級種薯繁育基地,帶動全縣馬鈴薯種植總面積達到26萬多畝,全縣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為全縣糧食總產量持續穩定增長、農民增產增收和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駐村蹲點搞試驗,因地制宜引良種。優良品種是農作物獲得高產高效的基礎,是農業生產上臺階的金鑰匙。為了發揮農作物良種在農業生產中的增產潛力,提高單產、增加總產,他長期進村入戶搞調研,駐村蹲點搞試驗,詳實記錄試驗結果,及時撰寫調查報告,搞好規劃,為良種的更新換代提供科學依據。多年來,通過試驗篩選,累計引進推廣適宜我縣種植的農作物新品種86個,其中小麥品種36個,玉米品種30個,馬鈴薯品種15個,其它品種5個。引進推廣的小麥品種“蘭引1號”,豐產性高、抗銹性強,平均畝產450公斤以上,比常規品種畝增產67.7公斤,在灘歌、楊河、馬力、龍臺、沿安等鄉鎮的二陰山區年推廣面積達8萬畝左右,累計為農民增收300多萬元。引進的玉米品種“登海3號”,豐產性好、抗病性強,平均畝產820公斤,比常規品種畝增產123公斤,年推廣面積達到2萬畝,累計增收980多萬元。通過積極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極大地提高了全縣的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使全縣糧食總產量持續穩定增長。
千方百計爭項目,依托項目促發展。要對農作物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并對篩選出的優良品種進行大面積推廣,就需要資金支持。但武山是一個貧困縣,政府財力有限,他就把優良品種的試驗推廣所需資金瞄準在項目爭取上。主動與省、市種子管理等相關部門溝通,每年10到11月份,主動給計劃、財政、扶貧、農業綜合辦公室、農辦等相關部門申報項目,既通過農業上級主管部門爭取,又通過主動上門,多渠道爭取項目。在他的積極努力下 ,先后爭取到了“農作物良種補貼項目”,“馬鈴薯一、二級脫毒種薯擴繁補貼項目”,“馬鈴薯一級脫毒種薯貯藏庫建設項目”等項目10多項,資金累計達1200多萬元,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促進了全縣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步伐,為全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
精心謀劃建基地,突出特色促產業。2008年至2012年,他以《武山縣馬鈴薯良種補貼項目》為支撐,建立了一級脫毒種薯基地2.6萬多畝,二級脫毒種薯基地3.7萬多畝,在榆盤鄉康溝、梁溝、河程、馬寨、徐黃,咀頭鄉的元樹、管溝、吳山、李堯,高樓鄉的柴坪、秦灣、李坪等村累計推廣1.28萬畝,產脫毒種薯2100多萬公斤。在全縣累計推廣102萬畝,總增產1250萬公斤,為農民增收2751萬元。全縣馬鈴薯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受益農戶涉及43村3938戶。為推動馬鈴薯產業化發展,2010年他引導產業經紀人組建榆盤鄉興農洋芋專業合作社和君寶洋芋專業合作社,并在榆盤鄉建成容量1000噸的馬鈴薯貯藏庫4座,年貯藏種薯4000多噸。在榆盤鄉建立了萬畝脫毒種薯示范基地,年產種薯150萬公斤左右,洋芋種植總面積已達3萬多畝,洋芋成了農民致富的“金蛋蛋”,榆盤洋芋已得到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榆盤鄉被譽為“隴上馬鈴薯之鄉”。按照“統一規劃、統一供種、統一技術培訓、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的“五統一”要求,在咀頭、高樓、四門、楊河、沿安、溫泉等鄉鎮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區村建立了2.6萬畝馬鈴薯良繁殖基地,建立了千畝以上脫毒種薯集中連片示范點9個,500畝連片集中示范點23個。
以身作則挑重擔,全心全意作奉獻。他所在的種子管理站肩負著全縣的農作物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和種子市場管理工作,單位在人員少、任務重,每年播種試驗的時候,經常和技術員一起拉犁、施肥、覆膜,餓了和大家一起蹲在地邊吃些餅子、喝些白開水,說說笑。今年年初遇到了嚴重旱情,榆盤萬畝馬鈴薯脫毒種薯示范點不能按時下種,村干部和群眾都非常焦急,打電話咨詢,要求種子部門到現場指導如何解決。接到電話他放下手上的其它工作及時趕到種植村,并及時與農科所專家聯系溝通,采取推遲播期、選用早熟品種、推廣黑膜覆蓋、澆水點播等措施,解決了群眾的燃眉之急。在后期,由于氣候因素馬鈴薯晚疫病中度發生,他及時聯系縣植保站積極開展普防,有效防治了疫病的蔓延。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他二十多年的良種引進試驗推廣和種子市場管理工作中,以吃苦耐勞、公道正派、以身作則的工作作風贏得同事的普遍好評。他以突出的工作業績得到省、市、縣等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先后2次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4次被縣農業(牧)局評為先進工作者;1995年1月獲全省良種繁育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2003年9月實施的玉米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項目獲天水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5年11月獲甘肅省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2006年1月獲甘肅省農業系統農資打假工作先進個人;2013年被縣委縣政府評委蔬菜產業發展科技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