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商”字招牌再亮些
——蘭州市城關區發展區域經濟紀實
作為“首善之區”的蘭州市城關區在常人眼里,似乎優勢頗多。事實上,一系列制約因素使城關區經濟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一方面,受土地條件制約,引進大項目十分困難;另一方面,經濟總量大,基數高,加快發展的難度不斷增加。
城關區的特色是什么?不是農副產品,也不是工業生產,而是商貿中心的優勢地位。城關區委書記滕興科告訴記者,城關區座中四聯,地理位置優越,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理想的集散地;轄區基本單位7000多家,人口超過百萬,是消費水平較高的地區;作為省市中心,城市服務功能比較齊全;區內科研單位密集,科技實力比較雄厚。根據對區情的這一分析,他們提出了以發展商貿業為重點,以商貿業帶動其他各業發展,努力把城關區建設成為輻射全省乃至西北的現代商貿中心的發展思路。
只有不斷提升商貿中心的優勢地位,搶占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增強城市經濟的競爭力、輻射力,才能促進全區經濟的大發展。這一正確的發展理念在歲末年初的盤點中得以證明———去年全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0億元,同比增長12.63%;固定資產投資127.5億元,同比增長15%;財政收入達4.4億元,同比增長18.7%,創近4年來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新高。
“改造、提升、引資”加上包裝上市商貿“大項目”,使城關區“商”字招牌更加明亮,發展空間加速擴展。
香港新世界百貨搶灘,賽博數碼廣場入駐,瑞德銅鑼灣蓄勢待發……
。玻埃埃的,一股濃重的商業氣息撲面而來。這些商業“大鱷”統統將目光盯在了城關區這塊“風水寶地”,一時間,城關區內的商戰再次擂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周邊地區商貿業迅速崛起,對城關區造成不小的沖擊。區委、區政府提出,要依托中心城區的優勢,堅持實施規;推放苹瘧鹇,努力打造商業航母和商業集群,不斷提高城市競爭力、輻射力和集散功能。
一方面,他們努力擴大現有商業企業規模,提升企業的檔次。亞歐商廈等一批大型商場煥發新顏,東部市場等一些大型市場開始著手再擴張、再升級。另一方面,努力吸引國內外品牌企業進駐,走集約化和品牌化的路子,在中央商務區接連引進了香港新世界、北京華聯、國美電器等知名企業。據介紹,截至2005年10月,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4.42億元,同比增長12.29%。
“底子”好還要思路清。城關區堅持以大項目促大發展,增強發展后勁。在認真做好項目前期論證的基礎上,推出了一系列頗有吸引力的商業項目。這些項目一經推出,便引來不少投資者前來洽談。目前,投資8000萬元的張掖路步行街即將開建,投資近20億元的東方紅廣場改造項目也已進入前期規劃論證階段,投資2.5億元的雁灘商貿廣場與世界百強企業沃爾瑪達成意向協議。這些大項目的建成,為城關區商貿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商貿業帶動多業發展,為城關區的經濟騰飛插上了加速的“翅膀”,經濟整體實力增強。
從城關區的現有條件看,大力發展工業不大可能,但要提高城市商品的競爭力,還必須發展加工工業,努力走商品生產本土化的路子。城關區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盡可能吸引、鼓勵、支持加工工業發展,使蒙牛乳業、裕華木業等一大批企業相繼落戶城關區。
“康師傅”是城關區2005年引進的最大企業,該企業總投資達3700萬美元,年產值將達13億元。在這一項目的引進中,區上加大了扶持力度,積極協助辦理各種手續,減免有關規稅,并采取直接貼補的辦法,一次減免土地費1400多萬元,最終使“康師傅”在城關區“安家”。
同時,城關區在原有九州開發區、拱星墩工業園外,在青白石鄉開辟了新的工業園,占地400畝,引進企業52戶,生產家具、服裝等,年產值達到2億元。
在蘭州雁灘東大門以東,一座座鱗次櫛比的研究樓、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實驗室、一個個新型的科技園區給人以清新之感。
2004年,借助城關區密集的科技群,區委、區政府首次在發展科技產業上大膽嘗試。先后創辦蘭州大學科技園區、城關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蘭州聯創科技孵化器,“開山之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實現銷售收入近2億元,孵化、引進企業近百家。在此基礎上,城關區廣泛調研,決定在鹽場堡地區建立蘭州醫藥生物科技產業基地,在渭源路建立現代科技園區,更好地為科技企業和科研人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