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肅新聞網12月16日電 “萬寶山”人的驕傲
深秋的康縣,似乎別有一翻韻味。盡管,昔日醉人的顏色退卻得稍顯荒涼,但沿途堆積如山的核桃和人們爽朗的笑聲,證實著這里的收獲與祥和!
有位詩人曾經說過:“走進康縣,其實就是走入一種融于自然的心情。”這一比擬,對深居林海的康縣算是入微至極。盡管那里的國土面積只有2958.46平方公里,但林草覆蓋率卻高達69.2%。由于氣候濕潤,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植物生長,因此,康縣的林特資源十分豐富。有各類樹種1000多種,林木真菌300多種,名貴中藥材576種,市場走俏的農副產品多達300多種。同時,那里還是我國目前第六大核桃生產基地、西北蠶桑重點基地、無公害茶葉基地和中國黑木耳之鄉。由于境內峰巒疊嶂,流水縱橫,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色水光迷人,特產豐饒獨特,又被冠以甘肅“萬寶山”美稱。諸多光環,給往日生存在大山深處的康縣人增添了不少榮耀和自豪。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特殊的氣候環境和區位優勢,為我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凸現“核桃王國”雛形
康縣地處隴南中東部,是陜甘川“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這里的核桃就以皮薄、肉厚、油多、純香而聞名于世。早在80年代,康縣就是全國有名的核桃基地縣,核桃產量穩居全國前十名之列,其產品也榮獲國家經貿委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近年來,康縣縣委、縣政府緊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積極拓展特色產業開發思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在基地建設、技術推廣、品種更新、市場營銷以及扶持發展加工運輸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從而建立起了非常堅實的發展基礎。據資料顯示,2001年康縣核桃總面積僅有10.09萬畝。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核桃載植總面積累計增至26.5萬畝。全縣農戶戶均達到6.12畝,人均27株,核桃非產區僅占全縣350個行政村的8.6%。每年都有2000噸以上的核桃仁從這里銷往全國各地及歐美市場。今年,康縣盡管遭受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但核桃依然實現產量3140噸,產值比去年增長了50%以上。
據康縣縣委書記古元章介紹,今后三至五年間,康縣將以每年不低于4萬畝的速度發展核桃產業,最終使康縣的核桃栽植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到那時,康縣將名副其實的成為全國核桃第一大縣。他說:“縣委、縣政府之所以如此大力推進核桃產業的迅速發展,其目的不僅僅是為農民開創一條持久、可觀的增收門路,而且要讓康縣核桃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希望的原野
“發展目標確定了,接下來就是采取什么措施使既定目標得以實現。”康縣縣長張慶宏說:“發展特色產業,塑造生態康縣,是目前擺在全縣各級領導干部面前的頭等大事。”他說。
近年來,康縣以實施退耕還林為契機,在康北平洛河、大堡河、云臺河以及中北部16個鄉鎮,采取“雙帶相間”、“臺坡相間”、“麻錢形”等整地栽植新模式,高標準建成了王壩百畝核桃良種示范園,碾壩、豆壩優質核桃采穗圃等一系列基地示范工程。盡管“雙帶相間”、“臺坡相間”和經濟林“雙梗隔畦”模式費時費工,但當地農民卻從中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許多村社的群眾均積極主動的挖坑整地,并要求擴大規劃范圍,爭搶核桃苗木,表現出爭先恐后的喜人場面。
今年秋季,縣委、縣政府提出“全黨動員,全民動手,苦干三年,覆蓋全縣,實現全國核桃第一縣”的要求,短短25天,完成核桃栽植面積2萬畝,新建千畝以上示范點11處、500畝以上示范點6處。從而使全縣千畝以上核桃示范點增至23處,500畝以上示范點增至36處,百畝以上示范點達到40處,新發展核桃專業村100多個。
另外,該縣還從苗木入手,狠抓了實用技術推廣和品種更新,引進“香玲”、“中林”、“晉龍”、“京861”、“維那”等全國各地最優核桃品種65個進行試種,對一些適宜本地生長的優質苗木向全縣全面推廣,從而基本實現了優質苗木的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