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歌舞入畫來
———高臺縣出土文物的魅力與文化藝術特色
新春的燦爛陽光,把北涼古都駱駝城遺址輪廓照射得格外分明。跨進搬遷復建的魏晉大型畫像磚墓室,只見反映農耕、狩獵、采桑、出行、歌舞、宴樂、宰殺等神話故事的彩繪畫像磚栩栩如生,再現了“駝鈴齊語千秋事,漢唐歌舞入畫來”的絢麗風采。
高臺縣境內聞名遐邇的北涼古都遺址駱駝城、規模壯觀的魏晉漢墓群及已搶救出土的彩繪畫像磚、猴形木印、銅印、木尺、帛書及漢晉木牘、木版畫、彩繪木俑等珍貴文物,填補了文物歷史的空白和缺段。由墓道、照墻、墓門及前室、中室、后室六部分組成的魏晉大型畫像磚墓室,曾先后兩次慘遭盜掘,所幸畫像磚基本完好,被原貌搬遷復建在文物管理所附近,展示出了漢唐的雍容氣度和燦爛輝煌。前室為覆斗形結構,四壁鑲有四層彩繪畫像磚,共42塊,另有豎砌磚面拼連壁畫30多幅;中室四壁鑲有四層畫像磚,共20塊,四角是彩繪磚雕龍頭;后室為拱形圈頂結構,后壁鑲有三層彩繪畫像磚,共9塊。
更為奇特的是《魏晉帛書》,1991年在駱駝城遺址五座窯古墓群出土,由紅崖子鄉六洋壩村農民裴延祖上繳博物館收藏,1996年8月被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為一級文物。在長39厘米、寬25.4厘米的絲帛上,以8000多墨書楷體字構成了14篇閱讀儒家經典著作的體會文章,是微型書法的典范。除第一篇文章的主題遺漏外,另外13篇文章的主題依序是:春天糧缺要補,秋天糧豐要省;恭寬信敏惠,是人生的準則;學而知之者,方能成人才;做事要用心,花錢要節約;寬厚待人,賢善為貴;刻苦溫習,透徹真諦;知難而剛毅,聰明不木訥;求學上進,敬事敬業;期盼降雨,緩解干旱;下學而上達,求知而高深;言而出之,重在兌現;因材施教,促學上進;持之以恒,事在人為。
規模壯觀的魏晉漢墓群,被專家學者稱譽為“地下畫廊”和“地下博物館”。
已出土的珍貴歷史文物,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特色。繪制的各種彩圖、畫像以磚塊組成了完整的圖景,其特點是構圖生動、線條瀟灑、色彩分明、內容豐富,藝術地再現了北涼古都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彩繪棺板畫采用中心對稱和軸對稱手法構圖,以裝飾性極強的平視圖景將描繪對象組織在一起,繪畫技法多以中鋒運筆,筆法頓挫鮮明,線條粗細變化顯著,具有強烈的概括力。主題鮮明的彩圖,勾勒填色不僅注意了毛筆各部分含水量的多少和含色濃淡的不同,而且在具體細節的描繪上使用了不同規格的毛筆,使畫面色彩的筆墨流暢,色調明快,單純而又熱烈。《糧食豐收圖》表現的是所謂米山面嶺和油缸醋井,以灑脫的線條和明艷的色彩,將當時農民渴望的理想和虔誠描繪得淋漓盡致。青草叢叢的《牧鹿圖》,畫面中的雄鹿多于雌鹿,充分說明魏晉時期人們已重視雄鹿采茸、雌鹿繁殖的經濟價值了。
2000年6月出土的“牧鹿”“女媧”壁畫磚,復制品應邀在加拿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展出后,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
令人欣慰的是具有悠久歷史的駱駝城遺址和全國罕見的魏晉漢墓群已得到了良好保護。然而已出土的珍貴文物,由于只有陳列保管室而沒有展覽館,除數量有限的文物在專柜中陳列外,大量文物則在庫房的保險箱或板層底下“睡大覺”,至今藏在深閨人未識。前來考察研究的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國家有關部門應增加投資,對洪水沖擊、風沙侵剝、被盜挖掘的古墓葬進行科學搬遷、復原,建設“地下畫廊”,讓人們目睹歷史文化遺產的燦爛風采;另一方面要投資建設歷史文物展覽館,讓珍貴文物走出深閨,向社會大眾展出,以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視點,提升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促進當代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