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白銀市市長袁占亭
袁占亭是教授出身的官員、甘肅省白銀市市長,他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面對白銀市銅礦資源的枯竭,他力排「礦竭城衰」的悲哀預言,認為「思路決定出路」。而出路,就在「打科技牌,走科技路」。\大公報記者 楊韶紅
戴著細邊眼鏡,看上去極文氣的袁占亭,棄教從政出任白銀市市長,從2005年元月到任至現在只一年時間。面對這個已探明銅礦資源走向枯竭,屬主導經濟資源枯竭型城市,他卻信心十足地說:「我認為白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滿地白銀。」
袁占亭的信心,來自對白銀市現狀的清醒分析,也來自作為學者對現代科學技術生產力的敏察和重視。
袁占亭表示,應全面分析,認清市情。銅礦資源的枯竭並不意味著白銀將「礦竭城衰」,白銀資源的二次開發利用仍具有很大潛力,且白銀50年的工業基礎優勢及「煤─電─冶─化」一體化的區域綜合生產體系,現已探明的幾十個礦種,豐富的非金屬礦產及充足的水、電、煤炭資源等,都為我們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證。
他指出,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建設的一批高新技術項目,在拓展上下游產品,延伸、壯大產業鏈,增加產業開發的科技水平,提升產業開發層次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礦業城幾十年形成的產業體系、工業基礎、數十萬熟練的產業工人,再加上豐富的水、電、煤供應,是白銀獨特的比較優勢,而這些正是東部沿海地區所極缺的。」
經濟轉型打科技牌
袁占亭強調,要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接續產業相結合,市場拉動和政府推動相結合」的「白銀模式」不動搖,堅持打科技牌,走科技路。
他說,白銀立市的基礎在工業,提速發展的支點(柱)在工業,經濟轉型的根本出路也在工業。我們將堅持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和發展模式,引用新技術、研製新材料、開發新產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依托資源而不依賴資源,礦產業與非礦產業並重,資源開發與科技開發並重,基礎產業與高新技術並重,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並重,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並重;大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把眾多關聯企業盡量聚集於一定區域,逐步形成若干產業集群;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加工製造能力和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
重點培育八大產業
袁占亭介紹,「十一五」將集中培育優勢產業和骨幹企業,力求在有色金屬及稀土新材料、精細化工一體化、礦產業和資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機械和專用設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特色農畜產品深加工和黃河文化旅遊等八大支柱產業中有所突破。
他說:「確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思路至關重要。思路決定出路。」
他指出,一地的經濟結構至關重要,即使不能建立、優化、完善它,我們至少不能破壞它。
在經濟結構的轉型中,關鍵是抓兩頭,一頭是企業,一頭是園區。用園區的高新技術調整國有大企業、老企業的產品結構,延長其產業鏈,並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新項目、開發新技術,通過園區的專業化細分聚集形成新的產業集群。這樣,經濟轉型將在八大產業培育發展中自然實現,高新技術也在經濟轉型中自然地被應用,而且成為新產業的支撐。白銀市便會在新型工業經濟的主導下全面提升發展能力,成為中國西部一座具區域帶動性的高科技新城。
網絡援「三農」致富
他提出:「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必須敏銳地捕捉信息化帶來的歷史機遇,借助網絡技術,推動政府自身建設等多方面工作,特別是用信息技術破解『三農』難題。」例如,通過建立農民需要的各種數據庫,並應用網絡溝通的方法,實現「網上種田」、「網上技術服務」和「網上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