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以豐富和滿足全市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進全市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為目標,依托天水特色文化資源,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動力,努力實現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加快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形成以傳統產業為基礎,高科技產業為支撐的多元化、規模化的文化產業新格局。經過5-10年的發展,做到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產業活力進一步增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4、天水作為西部旅游城市,請介紹一下天水的旅游資源和今后的發展目標?
答:天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資源品位高、存量大、種類齊全。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64處,其中國保單位13處,省保單位32處,風景旅游小區228處, A級景區18個,其中國家4A級景區4個。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創畫八卦的遺址——卦臺山和全國規模最大的明代建筑群伏羲廟,是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圣地。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景色秀麗,被譽為“隴上江南”;這些都為天水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天水境內人文古跡高度密集。共發現距今4000-8300年的古文化遺址500多處;主要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及各類遺物等。從歷史文化角度概括為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國早期文化、以麥積山為代表的石窟藝術文化、三國古戰場等五大文化,麥積山石窟、水簾拉梢寺洞石窟被列為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上的兩個點。這些豐富燦爛的人類寶貴文化遺產為天水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天水城區風韻古樸,名城故居別具一格。悠久的歷史和杰出的名人為古城留下了眾多建筑獨特、深含寓意的古名居和古街巷,城區四周有2000余株百年以上的古樹,有北流泉、玉泉、甘泉、馬跑泉等名泉,有分散在古民居街巷中的瑞蓮寺、清真寺、玉泉觀等寺觀,形成了天水古城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共同輝映的獨特城市魅力。這些人文古跡與當地社會風情、民俗文化、工藝特產相結合,共同組成了天水的人文旅游資源。
近年來,全市旅游行業搶抓機遇,不斷完善旅游宣傳營銷、星級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大麥積山風景區爭創國家5A級景區、行業規范管理和產業轉型升級、假日機制完善等工作,全市旅游產業呈現提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09年接待游客53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2%和43.9%;提前一年超額實現“十一五”末期計劃目標,接待游客和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完成“十一五”末期計劃目標113.3%和105.57%。
今后,要加快和大關中旅游產品的融合,主打尋根祭祖文化、秦唐文化、自然生態和三國文化四張王牌,實現和關中地區旅游精品線路互聯互接,共同打造以伏羲、女媧、炎帝、黃帝為核心的中華文明走廊旅游線;以天水伏羲廟、寶雞炎帝陵和延安黃帝陵為代表的全球華人尋根祭祖旅游線;以小隴山、關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天然林保護區域為依托的生態休閑觀光旅游線;以古絲綢之路沿線的西安大唐文化、寶雞法門寺佛教文化、天水麥積山石窟、木梯寺、水簾洞等佛教文化為內容的絲綢之路佛教石窟藝術走廊。全面提升旅游產業要素品質,加速文化與旅游的有機結合。按照“政府搭臺、市場運作”的方式,深入挖掘天水文化特色,提升伏羲文化旅游節會檔次,創新活動形式,擴大天水旅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發展目標:2010年接待國內游客660萬人次,較去年增長23%;實現國內旅游綜合收入26億元(新口徑40.5億元),較去年增長28%,比 2007年翻一番,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8%以上;到2012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數達到1000萬人次,人均旅游消費達到500元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10%;到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數達到1500萬人次,年均增長15%,人均旅游消費達到700元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5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13%。
5、天水作為三國古戰之一,請介紹一下天水的三國古戰場文化?
答:如果你是個三國迷,就應對天水的三國文化有所了解。三國時期,蜀魏征戰,隴右是主要戰場,天水處于于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世人有口皆碑、如數家珍的故事,都發生在天水。街亭古戰場位于天水市東北100公里處的秦安縣隴城鎮,是歷史上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魏派大將軍張郃率軍西援抗蜀,雙方爭奪的焦點即街亭。這里至今還有“亂骨堆”、“大營”、“常營”、“萬人墳”等戰爭遺存,并有弩機、馬刺等遺物出土。街亭、天水關、木門道、鐵籠山、諸葛軍壘、姜維墓、龐德故里等遺跡,演繹著三國時期群雄逐鹿的壯烈場景。三國與天水有著很深的淵源,至今天水一帶,哪怕偏遠山區的老鄉,都能給你津津有味地講述發生在本地的三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