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五項工作 實現我市農業跨越式科學發展,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我們必須加強組織領導,狠抓項目建設,落實惠民政策,加快科技推廣,健全服務體系,推動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一要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尤其是縣鄉兩級黨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上,在工作部署、財力投入、干部配備上切實體現重中之重的要求,及時研究解決農業和農村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部門要樹立全局觀念,強化服務意識,更加積極主動地支持農業和農村工作,特別是農口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認真研究中央和省上 “三農”工作的政策精神,及時掌握基層工作動態,總結推廣好的經驗做法,增強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重視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面落實市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書記,抓好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落實農村黨組織“四議三雙”工作制度,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組織保障。二要落實惠農政策。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相繼出臺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對調動和保護農民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加快農業發展意義重大。各級財政要切實增加對農業的投入,積極探索建立政府持續增加投入、農民積極籌資投勞、社會多方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要全力抓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大力推廣“一冊明、一折統”的發放方式,加強對各項惠農補貼兌現情況監督檢查,確保強農惠農補貼得到及時足額兌現,維護群眾利益,樹立政府形象,密切干群關系。同時,要廣泛開展家電下鄉活動,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對農民購買彩電、電冰箱、洗衣機等指定家電品種予以直接補貼,讓廣大農民享受更多實惠。三要狠抓項目建設。我市農業基礎薄弱,市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十分有限。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是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始終把項目建設放在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位置,繼續加強項目前期工作,著眼于基礎改善和產業發展,認真篩選、論證和儲備一批能夠帶動全局、有較強支撐和輻射作用的重大農業項目。要搶抓各種機遇,通過各種渠道,千方百計爭取和引進項目,力爭更多的項目立項實施。要進一步完善項目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重大農業項目協調機制,保證項目建設順利進行,不斷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四要加快科技推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要圍繞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在加快良種引進、培育、篩選的基礎上,積極興辦各類試驗示范點,大力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增強科技成果運用轉化能力。要充分發揮關中—天水經濟區內科技資源豐富的優勢,依托天水農業高新示范園區和市農科所、果樹所等科研院所,加強與省內外的交流聯系,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協作,探索建立政府引導、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龍頭企業共同參與的產學研結合機制。要積極探索農民培訓的有效途徑,整合農業、扶貧、教育等培訓資源,認真實施“陽光工程”、“新型農民培訓”、“綠色證書”等培訓項目,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提高技能水平,增強致富能力。五要健全服務體系。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解決好市場、技術、信息等發展難題。要積極開拓農村市場,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工程”,發展農村現代物流業,完善市場服務功能,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營銷網絡。要加快培育農村經濟人、農產品營銷專業戶和各類流通中介組織,加強農產品行業協會建設,構建農產品終端服務市場,拓寬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增加農產品銷售收入。要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縣、鄉農業服務站點,逐步形成市、縣、鄉、村農業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政策、價格、市場供求和技術等信息服務。
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對全市各級黨政組織特別是涉農部門的嚴峻考驗。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全力推動天水農業跨越式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