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郭翠瀟、張俊華北京報道):
展覽名稱:“中國印 生肖魂”陳冠英、張維萍刻石書畫藝術展
主辦單位:北京魯迅博物館 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 甘肅天水對外文化交流協會 甘肅天水市委宣傳部 甘肅天水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展出時間:二○○六年二月十二日——十九日
展出地點:北京魯迅博物館多功能廳
2006年2月12日,中國第一個以生肖為主題的展覽在北京魯迅博物館揭幕。這一天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也是為中國傳統生肖藝術獻出畢生精力的著名書畫家陳冠英先生逝世兩周年的紀念日。北京魯迅博物館位于鬧市中曲曲拐拐的老胡同深處,一向冷清落寞,這一天卻來了很多人,其中有陳冠英先生遺孀張維萍女士、著名學者文懷沙、著名文物保護專家羅哲文、著名作家文杰若等等。展覽十點開幕,九點多展覽室里人們已經站得滿滿當當。
|
![](/Files25/BeyondPic/2006-2/12/20060212100607_2.jpg)
|
|
著名畫家、篆刻家張維萍女士 |
生肖文化,是中華伏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象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生命觀念。自古以來,生肖文化對中國農業文明的形成發揮了巨大作用,也是現代華人民族性的重要內容。生肖文化根源于人杰地靈的“羲皇故里”——甘肅省天水市,著名的“伏羲畫卦處”——卦臺山周圍的山峰和村莊就是以十二生肖命名的。生肖文化的根在天水,表述生肖文化、弘揚生肖文化的重任也自然落在“羲皇故里人”的身上。
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著名書畫家、天水市文聯前主席陳冠英先生和著名畫家、篆刻家張維萍女士夫婦二人經過16年艱苦探索中國生肖的人文內涵,運用金石篆刻這一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十二生肖以印立傳。陳張兩位伉儷珠聯璧合,集書畫篆刻于一爐,于方寸間見綜藝天地,每一種生肖刻制圖形印100方,凡1200種,妙趣天成,蔚為大觀,每一生肖形象的活潑靈動與無限變化都令人震撼。張維萍女士說,這一千多種生肖形象大多來自他們自己的動物寫生,只有少部分借鑒先前的歷史文獻。
國學大師文懷沙說:“余年屆耄耋始得識陳冠英張維萍賢伉儷,然后知我國生肖文化內涵豐且厚。”中國的生肖文化雖源遠流長,但鮮有以高雅藝術形式大規模表現者,更沒有人舉辦過這一主題的藝術展覽。張維萍說他們這么多年的辛苦就是要讓生肖這一人們眼中的“俗”藝術變得高雅。為了這一目標,他們夫婦兩個所付出的艱辛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每次出差,別人都帶禮物回來,陳冠英先生帶回來的卻是形形色色的石頭。從天水走出來的媒體人楊玉峰曾多次與陳冠英、張維萍夫婦打交道,他說每次看見陳冠英先生的手都不禁唏噓嘆慘,“那哪里像一位藝術家的手啊,簡直比一位老農民的手還要粗糙,指甲幾乎全都磨掉了,手指肚上的繭也都被磨得一片稀爛,看了真叫人傷心!”
|
|
|
12生肖1200印長卷 |
陳冠英先生為挖掘和弘揚伏羲文化奔波奮斗一生,但在大功初成之時卻積勞成疾,于2004年新春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給我們留下深深的遺憾!張維萍在丈夫去世后受到很大打擊,因過度傷心視力受損,工作受到很大影響,但她說今后會努力把丈夫留下的事業繼續并傳承下去。她衣著樸素,形容憔悴,在展覽室內外不停地走動,向每一個到來的人表示真誠的感激,言行眼神中的謙卑樸實讓人看了幾欲落淚。
此次展覽,既是總結陳冠英夫婦多年從藝的成果,也是弘揚“崇其性、愛其形、蘊其情、啟其人”的中華生肖文化,使之發揚光大。天水市委宣傳部部長表示,他們計劃將兩位先生的生肖藝術做進一步的宣傳推廣,在全國范圍內繼續開辦不同形式的展覽,并將與企業合作開發這些古樸優美的生肖藝術產品,讓它們走進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