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番茄,株冠可達80.1平方米,單株掛果2.1萬個,聽起來像神話,但在麥積區中灘鎮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內卻是活生生的現實。
這株全國首例沙培的“番茄樹”并不是示范園的驕傲,在那里,還有領先國際水平的航天育種。
2005年,已有8個航天育種品種通過國家級和省級鑒定。示范園區管委會主任楊文元給參觀者介紹說,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但示范園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高科技,而是采取“園區+企業+科技+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用科技的力量給廣大的農戶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從農業專家的智慧到天水農民的腰包,這個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是如何實現“雙贏”的?新春伊始,記者帶著種種疑問,踏進這片神奇的土地。
示范園南臨渭河,西望卦臺,隴海鐵路和310國道交叉而過。天水市看中的是這里適宜農業開發與示范的氣候、土壤、水質和生態條件。
2002年7月建設,當年就投入了生產。短短3年,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就走完了由開始建設到全面生產,由開始創業到規范運營的全過程,園區總面積2000畝。園區以寬松的投資機制和優越的服務管理機制,吸引了綠鵬、潔通等9家公司進駐園區,園區已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8200多萬元。“園區+企業”,“科技+生產”的先進管理模式,多次受到省上主要領導的表揚。
高科技是園區的生命力所在。建設伊始,園區就將目光緊盯國內外農業新技術的最前沿,一步跨入到無公害綠色產品的生產行列,園區成功引進示范400多個國內外優良品種,臺灣的寶冠西瓜、荷蘭的卡魯索番茄、以色列番茄,40多種國際知名蔬菜在園內落戶;蝴蝶蘭系列、文馨蘭系列等20多個高檔花卉新品種,在這里綻放;靈芝、白靈菇等20多種食用菌在這里生長。琳瑯滿目的花卉盆景蔬菜和食用菌,讓人感到走進了濃縮的春天。
有了新品種還需新技術,園區內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深冬茬生產技術,普通塑料大棚春提早、秋延后技術,工廠化容器育苗技術。
30多項高新技術,管委會主任楊文元談起來如數家珍。他說,新品種和新技術結合,產出的就是新成果,2005年11月,園內兩個產品獲得“后稷”獎,還有8個花卉品種在全國博覽會上獲獎。
楊文元介紹,園區的科技之樹要長青,還得依靠科技交流。園區主動攀親結緣,筑巢引鳳,以中國科學院、中國農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省農科院、楊陵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等科研院校為技術依托單位,聘請石元春、鄒志榮等20多位國內外知名農業科技專家為技術顧問,定期不定期地到園區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把最新的技術、成果引入到園區。3年多來,園區先后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456個,試驗示范了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良好的技術依托、技術支持、技術交流,顯著地提高了園區的技術創新能力。 輻射帶動是園區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園區存在的價值體現。“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輻射帶動了當地農業的迅猛發展。眾興菌業公司在園區周邊的張白村示范帶動了120戶農戶在普通溫室種植雙孢菇、香菇等食用菌生產,平均每戶產值在0.8萬到1.5萬元之間,與原戶原有產出相比,效益增加10倍以上。眾興公司還組織花牛鎮、馬跑泉鎮、秦州區皂郊、藉口鎮以及徽縣的麻沿河等1200個農戶訂單生產雙孢菇,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園內星辰公司通過百合、郁金香示范帶動附近農戶,并在秦州中梁、清水縣上、秦安西川各建種球基地50畝,生產種球200萬頭。園區物流加工配送中心的建成運營,帶動天水市優質、環保、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走向市場,帶動千家萬戶發家致富。園區每天吸納附近農民200多人打工,數以千計的農民通過在園區打工學習鼓起了腰包,這些農民通過從園區勞動不但增加了收入,學習了技術,而且成了當地的技術能手和致富帶頭人。園區培訓人員378批次6839人次,舉辦食用菌技術培訓班3期360余人、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專題講座4期450余人。生產和技術的雙重輻射,使得天水農業向高科技、產業化方向邁出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