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這是一個必將載入天水城市建設史冊的日子。當天上午,天水市委書記趙春隆重宣布:天水市藉河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正式開工。該工程總投資1.9億元,是天水市“十一五”重點項目,也是天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最大的項目。
藉河是天水主城區的母親河,近20年來,逐漸變為季節河,無水藉河成了沿岸群眾的一大“心病”。“十五”頭一年,也就是2001年,天水市在提出建設隴上最佳人居環境城市構想的同時,就將治理藉河生態環境、建設藉河風情線列入其中。
2003年4月,時任市長的趙春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啟動藉河、渭河風情線建設,徹底改變藉河無水,生態環境惡劣現狀”的設想。此后,經相關部門通力合作,藉河治理工程順利開工。
藉河治理工程的開工,給向往美好生活的天水人民無限暢想。據了解,該工程的設計理念旨在通過突出一個“水”字,強化一個“綠”字,體現一個“美”字,核心是做“水”的文章,體現“水”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建成的藉河風情線,必將使藉河重新煥發出光彩照人的青春風采,屆時,碧波萬頃,水光滟瀲,山色空朦的南國風情必將與天水朝夕相伴,古老的“天河注水”的傳說亦將成為現實,這一切,必將極大地提升天水人的生活質量。
天水市對藉河的治理,折射出天水市在城市建設上的大手筆、大氣魄,折射出天水市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的信心和決心。與我省其他城市相比,天水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市委書記趙春說,天水要打好“綠色生態牌”,規劃建設以“山水城市”為特色的城市生態系統,把藉河、渭河兩岸建成集人居、旅游、文化于一體的城市景觀帶,力爭建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彰顯天水山水相映的城市魅力,打造西部最佳宜居環境。
山川秀美終有時,林海茫茫競風流。
圍繞打造西部最佳宜居環境,天水市動了很多腦子,做了很多實事,轟轟烈烈的林業建設也是其中之一。如果說藉河治理工程是立足城市做宜居文章,那么,天水市見縫插綠式的林業建設則是把宜居文章延伸到天水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十五”期間,天水市在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中德財政合作生態林等林業重點工程的帶動下,林業發展呈現出“盛世興林”的大好局面。
統計顯示,“十五”期間,天水市依托各種林業重點工程,累計造林287萬畝,退耕還林251萬畝,公益林建設29萬畝,森林面積達到647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30.2%,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林草植被得到恢復和擴大,水土流失狀況得到緩解。
2004年,經國家水利部驗收,被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
新聞界老前輩范長江先生在《中國西北角》中寫道:“甘肅人說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說到蘇杭一樣自豪,認為是風景優美、物產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如今的天水,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走進天水,在南北兩山穿行,目光所及,綠色盡染。昔日干旱的北山,青松翠柏,幽幽如蓋,成群小鳥,嘰喳嬉戲。
走入南山南郭寺森林公園,只見古木參天、新綠如蓋。站在山頂,放眼遠眺,城外青山環抱、城內綠樹環繞。
天水的宜居,不僅表現在生態環境上,也同時凸現在良好的投資環境、建設環境、市場環境和干事創業環境上。
和諧天水的構建、平安天水的創建以及各種環境的改善,不僅讓生活在這個古老城市里的人們舒適愜意,更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投資者來此投資興業,共創美好未來。就如天水麥積山石窟著名的東方微笑,對所有向往美好生活人的詮釋著“宜居”的夢想與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