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甘肅新聞>>慶陽>>正文 |
甘肅省慶陽市支持長慶油田開發建設紀實 |
(2006-2-9 7:38:55)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工人日報 打印本頁 |
|
|
長慶油田自甘肅省隴東地區起步,發展成為橫跨陜、甘、寧、蒙四省(區)的我國第二大油田,離不開隴東人民的鼎力支持。油田開發35年來,企地雙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形成了“唇齒相依、水乳相融、相互促進、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良好關系。 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人落腳隴東長慶橋,在荒山、野嶺中沒有棲身的基地,是長慶橋公社騰出了機關用房,是農民群眾騰出了各家的窯洞,像當年支持紅軍一樣支持石油人安家。蘭州軍區長慶石油勘探指揮部的牌子就這樣掛起了。之后,油田指揮部遷往慶陽縣城。慶陽縣群眾敲鑼打鼓放鞭炮,夾道迎接。縣委把120畝的大院、430間房屋、44孔窯洞劃給了石油會戰指揮部;縣紅專學校把總面積90畝、房屋139間、窯洞35孔交給石油人居住。沒有道路,大型設施到不了目的地,慶陽地區便組建民兵工程團,上荒山、鉆山溝,協助石油工人搶修井場道路,建設橋梁涵洞。上世紀七十年代,隴東地區連年旱災,慶陽群眾自己吃不飽肚子,各級政府從外地調糧2.8億噸、食用油82.75萬公斤,優先保證油田職工家屬。為此,地方政府在財政赤字情況下,支付糧油購銷差價及補貼9021.3萬元,相當于當時慶陽地區兩年的財政收入。同時,在辦學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地方學校主動接收職工子女近萬名。 這期間,企地之間感人的故事比比皆是。野外作業隊“寧繞百步路、不踩一棵苗”。當地群眾稱贊石油工人是“老區新八路”、“不穿軍裝的解放軍”。群眾也像愛護解放軍一樣愛護石油工人。1973年8月,一次山洪把慶陽三十里鋪柳樹灣石油人的設備、用具沖走,當地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撈回設備和衣物千余件,洗凈曬干補好后交給石油職工。從上個世紀70年代隴東石油會戰,到90年代初建成年產100萬噸的大油田,長慶采油二廠的發展受到了所在地區各級黨委、政府和群眾的支持。 多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把長慶在甘肅的發展作為工業強省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通盤考慮,歷屆主要領導都來隴東油田視察工作,解決難題,明確提出要為長慶在甘肅的發展營造“三個環境”:即改善投資環境,嚴厲打擊管線打眼等違法現象;改善交通環境,便利原油外輸;改善生產環境,從土地征借、水電供應、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近年來,慶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油田發展我發展”,“支持油田開發就是支持慶陽發展”的企地共建思路。2004年8月,新任市委書記黃選平和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義帶領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在油田各單位調研,強調要像對待外資企業一樣對待長慶油田。 油區治安一直是影響油田生產的“癥結”。慶陽市委常委會每季度研究一次油區治安問題。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每年都組織聲勢浩大的油區環境治理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偷盜破壞、打眼鋸口、收油販油行為,使油田外部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慶陽市公安局還成立了涉油犯罪偵察支隊,企地雙方聯合組成了慶陽市油區治安管理辦公室,加強油區有償管護,使涉油案件大幅下降,管線打眼偷盜案件每年下降30%,油區生產環境呈現出多年來未有的良好局面。近5年來,慶陽市協助采油二廠在隴東油區回收被搶占油井459口。 慶陽人民的大力支持為油田的加速發展創造了條件,而油田的快速發展又反哺了地方。“十五”期間,隴東油田的原油產量從168萬噸攀升到224.6萬噸,五年累計納稅超過18億元,慶陽市主要經濟指標則保持兩位數增長,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五”的計劃目標,財政收入由6.52億元增加到16.1億元,增速居全省第一。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