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經濟破解貧困山區“三農”問題
———訪中共隴南市委書記邵明
“十五”期間,隴南市特色經濟蓬勃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產值已接近21億元。到去年底,已發展花椒132.9萬畝、核桃78.56萬畝、油橄欖5.63萬畝、茶園8.03萬畝、蘋果近30萬畝。
。玻埃埃茨贽r民人均特色產業收入超過500元,在基地建設重點區域,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來自特色產業!笆晃濉逼陂g,隴南市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將進入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這個大的飛躍,如何讓特色經濟在解決隴南貧困山區“三農”問題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記者最近采訪了隴南市委書記邵明。
邵明回顧了特色經濟在隴南發展的歷史:是獨特立體多樣的優越氣候、種類繁多的豐富物產和復雜多樣的土地資源,造就了隴南在全省發展優質林牧業和經濟作物獨一無二的優勢。全市有25度以上的坡耕地400萬畝、荒山荒坡250萬畝,由此而生的特色產業久已有之,但加快發展并形成一定規模是在“十五”期間!笆濉逼陂g,隴南市確立了“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努力創建以特色產業為主體的農村經濟新格局”,大力發展以經濟林果、草畜、中藥材、蔬菜“四大支柱產業”和“十二個特色基地”為重點的特色產業開發思路。按照“一個基地,一縣或兩縣為主,跨縣輻射,做大做強”的要求,以重點縣和重點區域的綜合開發,輻射帶動了特色基地建設整體推進。
邵明說,經過全市上下的不斷努力,隴南特色產業開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為改善全市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支撐區域經濟發展,從而有效破解“三農”問題的最佳載體和抓手。目前,全市已建成花椒、中藥材、核桃、畜牧養殖等生產專業村2054個,經濟林面積達到418.7萬畝,蔬菜春播總面積達到20.66萬畝,中藥材總面積達到70萬畝;特色經濟作物總面積達464.02萬畝,出欄商品牛羊22萬頭(只)。圍繞特色農副產品的加工、貯藏、保鮮和包裝業,132戶具有現代化氣息的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成長壯大,拉長了產業鏈條,促進了特色產業開發向產加銷一體化方向邁進。同時,特色產業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了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試行推廣,促進了農業標準化建設進程,隴南先后從全國各地有選擇地引進經濟林果、中藥材、蔬菜和牛羊等名優特新品種300多個,建成了一批科技示范園區、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中心和標準化生產示范點,已創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32萬畝。
禮縣大黃、宕昌當歸、西和半夏,康縣、文縣茶葉等取得了原產地認定,注冊農產品商標7種,在特色產業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全面提升了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水平。根據產業布局的要求,目前隴南已建成各類農貿市場90個,其中農產品專業市場36個,年交易額達9億元。為了與市場銜接,隴南市積極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探索創新農村經濟組織機制。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發展到575個,其中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97個、從事農產品營銷的經紀人3萬多人,涵蓋全市各縣(區)特色產業和主要農特產品,涉及農戶10.4萬戶,帶動8.84萬戶28萬人,初步形成了公開公平的市場機制和農產品營銷體系。
談到全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成效時,邵明感慨地說,歸根到底是切切實實地增加了農民收入。近年來,隨著特色產業基地規模迅速擴大,農業特色產業產值達到20.9億元,農業特色產業總收入相當于種糧產值的2.5倍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已成為全市工業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增加了二、三產業在農村經濟結構中的比例,開辟了農民新的增收門路,而且在礦產資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必將成為今后隴南市工業的重要支撐。全市現有各種特色林果面積418.7萬畝,植被覆蓋率的提高不僅使全市農業發展積蓄了較強的生態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且對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改善的效果已經顯現了出來,實現了良好的生態效益。隴南正帶著她“隴上江南”獨有的秀麗和深厚的人文積淀,吸引著四面八方越來越多的游客,已逐年升溫的旅游業必將會帶給老百姓更多的實實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