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市場上做“靈魂”文章
嘉峪關市文化旅游越做越紅火
本報嘉峪關訊(記者蹇勇德李峰)旅游的靈魂是文化。深諳此道的嘉峪關人,緊扣“靈魂”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從而使文化旅游產業越做越火。去年該市旅游業直接收入1.2億元,相關產業收入達到2.6億元,文化旅游正朝著支柱產業的“寶座”闊步邁進。
原本坐落于鬧市繁華地段的長城博物館當年真可謂門庭冷落。為了擺脫困境,該市決定將博物館搬遷到嘉峪關關城腳下。市區內的原址給了中國聯通,遷建項目算是啟動了,可土建工程完成后,室內文物布展又沒錢了。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文化廣播電視局號召職工進行集資。集資之順利實在出乎意料,總共收到集資款450萬元。博物館在新址開放以后,與關城旅游連成一體,每年平均收入225萬元,是遷建之前的28倍,不僅財政“斷奶”,而且還上繳稅款,這在全國都是極其罕見的。
博物館的搬遷將文化旅游的思路“搬活了”:以此為契機進行的一系列文物開發建設,改變了“除了城樓什么都沒有”的局面,每個游客在這里的消費額由原來的20元提高到80元以上;文化投入實現了多元化,7年里該市向文物景點投資8421萬元,除了國債資金和銀行貸款之外,還招商引資1889萬元,職工集資入股的資金也高達1179萬元;文化體制的創新有了突破,87名職工出資成立了股份制的長城旅游開發公司,專門從事景區旅游服務和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良好的效益使股東年分紅最高達到了15%。
嘉峪關市進行旅游開發時也沒忘文物保護。距關城7.5公里的長城西端“第一墩”從地面看也就是個土堆而已。但走入仿天然洞穴式的“地谷”,卻是耳目一新。觀光臺懸于50米高的崖壁上,從臺上轉頭側望長城第一墩,躍入腦海的是歷史的滄桑;抬頭仰望祁連山脈,映入眼簾的則是白雪皚皚,天高野闊的雄奇;低頭俯看,討賴河水滔滔東去,宛如白練飛舞,又似游龍穿行;河對岸的戈壁上依次分布著古客棧、古軍營、古戰場,還有把邊塞詩意形象化的雕塑“醉臥沙場君莫笑”。
302米長的滑索和128米長的吊橋連接著兩岸。在這里,文物與景物、動物與靜物,愜意的觀賞與驚險的參與濃縮在同一時空,讓人不能不佩服開發者的巧思。
之所以把旅游設施藏于地下,該市文物景區管理委員會助理調研員李兆華解釋說,這是為了保持文物原貌。
文化廣播電視局下屬的這個“管委會”通過文化旅游的開發,一年創收總額在1500萬元以上,已經有能力向文物保護和產業發展滾動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