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酒泉,看到的是處處蓬勃發展的景象,聽到的是連連振奮人心的喜訊。
今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42億元,比去年增長1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5億元,同比增長2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82元,凈增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再創新高,達到4465元。
在持續多年的快速增長基礎上取得這樣的成績,靠的是什么?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酒泉市委書記李沛文。
李沛文深有感觸地說:“是省委確定的‘兩高舉、一加強’戰略部署和‘兩抓兩放’的總體思路,為酒泉的各項工作開展指明了方向;是酒泉百萬干部群眾積極投身全市實施的‘全民創業工程’,使酒泉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局面。”李沛文說,今年以來,酒泉市委、市政府緊抓項目建設不放松,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多次召開常委會進行研究部署,實行重大項目領導包掛責任制、定期督查通報制,完善項目考核激勵機制,開展“縣市比發展、部門比服務”活動,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市共確定各類重點建設項目270項,目前已開工建設千萬元以上項目194項,億元以上項目28項,重大項目完成投資44.55億元。李沛文如數家珍地說,僅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資上億元的項目就有:當年投資4億元的敦煌鐵路,投資18.45億元的清嘉公路,投資31.89億元的嘉安公路,投資4.88億元的安敦公路和投資上億元的酒航公路,投資5億元的敦煌伊塘湖旅游綜合開發項目,投資13億元的玉門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這些億元以上的大項目,大多數已經完工或在年內就能完工。此外,今年又新儲備的13個過億元的重大建設項目,為確保“十一五”末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40億元提供了保障。
“人人參與創業,個個謀做實事;政府創造環境,人民創造財富。”李沛文告訴記者,全民創業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各階層的創業活力,推動了酒泉經濟全面快速發展。在實施全民創業工程中,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四創”(創新觀念、創優環境、創辦實業、創造財富)、“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兩提高”(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地方綜合經濟實力)的思路,到2007年,實現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00億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財政收入達到20億元的“2152”目標。目前,全民創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效果日益顯現。
截至11月底,全市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總數達到32553戶,開工建設千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116個,新上農業產業化龍頭加工項目78個,增幅為歷年之最。
“讓全市的農民富起來,是我們的迫切愿望。”李沛文充滿感情地說,“酒泉是一個農業大市,基于此,酒泉更加注重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增收。今年,酒泉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積極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一批龍頭企業開始崛起,帶動了全市棉花、制種、蔬菜、洋蔥、啤酒原料等140萬畝特色農產品基地的形成,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省處于高水平的基礎上,又增收291元,有10900戶農民住上了高標準小康住宅房。市上加大了勞務輸轉的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勞務輸轉基地212個,輸轉人數比去年翻了兩番,農民人均來自勞務輸轉的收入達到了600元。”無工不富。李沛文說,今年,酒泉市將工業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重點,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百強企業工程、特色品牌、重點項目進展順利,23個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掀起了工業項目建設新高潮。今年,全市建成投產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02個,實現工業增加值51.5億元,其中地方工業增加值15億元,同比增長了20%以上。
改革盤活發展一盤棋。李沛文說,今年,酒泉市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城市工商企業改革已全面完成,初步確立了以業主制、公司制為主要形式的管理體制和市場競爭主體地位,改制后的企業煥發了青春,激發了活力,增強了后勁,全市工業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全市列入改制范圍的96家事業單位基本上完成了改制任務,為下一步全市全面推開事業單位改革打下了基礎,提供了經驗。與此同時,全市順利開展了農村稅費配套改革,撤鄉并鎮工作全面完成,并根據兩個民族縣的實際情況,啟動民族縣機構改革,形成了初步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