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做法,政府所有財政收入與支出都應該納入預算,但在我國由于各種原因,政府預算歸一化問題遠沒有解決,存在著大量的預算外、制度外資金,存在著為數龐大的“小金庫”。按照一般估算,當前整個政府財力中,預算內、預算外、制度外資金大約各占三分之一。在公務接待方面,沒有在預算上把各部門及部門內各單位的接待費、差旅費、考察費等定額明晰。這極不利于對各項公務接待費用的控制。同時,預算編制和執行都是財政部門,財政部門既是預算的編制者,也是預算的執行者,這極容易使財政預算變“軟”,約束乏力。加之政府各部門既是公務接待規定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也是“規定”的直接受益者,在預算軟約束的情況下,這極容易使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的“經濟人”本性得到釋放和擴張,為自己的公務接待活動多安排預算,或者是在預算執行中尋隙自肥。
預算不透明。預算外、制度外資金的支出來源于秘密運作的“小金庫”,其本質特征就是私密性,見不得陽光。即使是預算內資金,和發達國家相比,也呈現出明顯的不透明特征。這為財政支出方面的超標、違規包括公務接待方面的超標、違規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預算執行彈性空間大。預算經人大批準后,在執行中往往變動很大,而且我國還沒有形成由人大或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預算變動的機制,在實踐中預算的變動往往就由政府首長或財政部門決定了。預算執行的這種彈性大、易變通的特點,使一些部門和單位領導在工作中不計成本,消費無度,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和縱容了公務接待中的違規行為甚至腐敗行為。
財務制度和技術的落后。
不少學者和實際工作部門工作者都談到,以統收統支、先開支后報賬為特征的現行公務接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異化為權力消費。統收統支在管理上存在許多漏洞,加大了公務接待的監管難度,極易為一部分心懷不軌的公務接待者所利用。現金支付、先開支后報賬的財務制度,在管理上也存在一些漏洞,如財務報銷環節中常見的湊票報銷,多開、虛開報銷發票現象,就是鉆這一制度漏洞的違規行為。更為嚴重的是,有的單位以接待、住宿補貼和用餐招待開支等各種借口,開假發票套取預算內資金,并設立小金庫,用于請客送禮、吃喝玩樂等違紀違法開支。而電子消費不發達、發票聯網核查等技術手段落后,也減少了在發票上做假的風險,方便了多開、虛開發票及用假發票報銷等違紀違規行為的發生。
監督乏力。
監督乏力也是導致公務接待中大量違紀違規行為發生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意義上說,財政制度與公務接待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只是使公務接待中的腐敗成為可能,而監督不力,則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腐敗的發生。具體來說,對公務消費監督乏力的主要表現包括:
人大監督缺位。從世界范圍來看,財政權被形象地稱為“錢袋權”,是現代代議機構的最主要權力之一,也是代議機構制約行政機構的重要權力。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在法律上也享有財政權,但這一權力在實際中的行使很不充分,在目前的地方各級政府預算及其執行的權力分配格局中,實際決定權掌握在政府而非人大手中。在預算審議和批準過程中,快速的“一攬子批準”使代表們集中關注于幾個大層面的主要問題,而缺乏對預算報告內容的深入分析和討論。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人大對于政府提交的預算草案不要說否決或重大修改,就是小的修改也很困難。預算執行監督方面,人大所發揮的實際作用也就更為有限。
行政監督乏力。在政府內部,對于公務接待的監督也存在很多問題。由于公務接待的主體是領導干部和其他公務人員,加之信息和權力的不對稱使公務接待中的問題帶有一定的隱蔽性,難于界定和發現,易形成“上級不好監督、同級不愿監督、下級不敢監督”的局面,出現監督“死角”,特別是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成員的監督更是如此。
社會監督疲軟。在發達國家,對公務消費的監督,媒體、公眾的力量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無所不在的媒體幾乎是拿著放大鏡在挑公務人員特別是高級公務人員公務消費方面的“毛病”,而一旦被媒體曝光或被公眾舉報,往往引發強大的輿論壓力和相應的法律與行政制裁。在日本,從1994年起,各地陸續建立了民間行政觀察員制度,民眾自發成立“全國公民權利代言人聯絡會議”,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政府是如何用納稅人的錢的。他們對政府行為展開密切監控,時常向政府提意見,要求公開各項具體開支。在密切監督之下,政府官員在公務活動中自然不敢隨便用公款吃喝,不敢進行違規消費。
打擊力度不夠。
一是處罰制度規定不嚴。世界上廉潔程度高的國家都有嚴格的控制公務接待的制度。在芬蘭,上至總理下至普通科員,一起吃飯的有哪些人,點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錢,都要巨細無遺地在網上公開其清單,人人可以看得到,件件都能查得清。芬蘭就曾有中央銀行行長級別的高官,在公務接待中一不小心上了一道鵝肝,傳媒上網查閱菜單后曝光,行長就因此而下臺。而在我國,在許多公務接待的消費項目上,并沒有嚴格的標準,以致“四菜一湯”同樣可以演變為大吃大喝,公務考察實際上變為公款旅游……在處罰方面,大吃大喝、私客公待、公款旅游等等浪費上萬元似乎也沒有明確規定該受何種處罰。
二是制度執行不力。在一些方面明明有制度、有規定,但是有的人不按制度規定辦、公然違規竟然也毫發無損,制度成為紙面上的東西。有人概括:“只吃不帶上級不怪,只花不拿紀委不查”。我們不時在媒體上看到有人感嘆:幾十個文件管不住一張嘴。為什么管不住呢?如果文件本身沒問題的話,那么問題就出在文件的執行了。
公務消費文化存在缺陷。
從更深層次尋找原因,還應注意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改革開放以后,在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一部分公務人員認為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等觀念已經過時了,為人民服務思想淡化了,而封建的等級觀念、特權思想卻在發展,追求舒適、享受、高消費被看成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時,整個社會的消費文化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樸素、節儉的觀念受到了很大沖擊。
另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熱情好客、重人情輕法理等因素,也被不適當地在公務消費中夸大運用,以為客人來了,不加以招待就是小氣、就是不近人情;以為不大吃大喝、高規格接待就是不重視客人;以為不進高檔飯店、喝高檔酒、吃山珍海味,不使客人吃飽、喝足、玩得盡興,就沒有招待好客人;以為不住高檔賓館就顯示不出自己的身份與地位……而更可怕的是,公務接待領域中廣泛而普遍存在的不正之風與腐敗現象,事實上在塑造一種以高消費、公私不分為特征的新的公務消費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公務接待方面的不正之風與腐敗現象的發展與蔓延。
公務消費的規范和改革
公務接待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說明了規范和改革公務消費的迫切性。而多年來治理公務接待不正之風與腐敗現象的努力收效不明顯,則說明規范和改革公務消費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對于這樣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復雜問題,我們需要通盤規劃,科學設計,堅定決心,排除各種阻力,積極而穩妥地進行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