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日自1972 年建交以來,關系最“冷”、最為困難的一年。年末之際,日本內閣數位高官刻意營造的“中國軍事威脅論”,又似一層泡沫,被安放在2006年的兩國之間。
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駐日前大使徐敦信對記者表示,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是中日兩國人民值得紀念的年份,同時也是兩國關系敏感的一年。 中日兩國本應本著溫故知新的態度,積極面向未來,但日本政府的言行卻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總結日本2005年對外政策,從近鄰外交、亞洲外交到聯合國外交,可謂敗筆累累。
一年的糾纏
今年,一系列的矛盾將兩國關系降至冰點:如參拜靖國神社;篡改歷史教科書;把自衛隊升格為“自衛軍”;推進日美軍事一體化,臺海事務列為其共同戰略目標;在東海問題上屢造爭端等。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主任劉世龍認為,今年日本的對外政策依然是小泉路線的延續和擴張化——日本依然在開歷史倒車。
2005年日本最大的外交舉動當屬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實現入常,日本聯合德國、巴西和印度組成了四國聯盟,并利用同美國的同盟關系和資金優勢四處展開“入常外交”。
就在日本準備強行將入常議案在聯合國大會付諸表決時,作為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中美兩國達成一致,表示反對強行表決各方未能達成一致的安理會改革議案。同時四國集團試圖與非洲聯盟達成妥協,準備與其共同提出入常議案,但是該愿望也遭到非洲聯盟的否決。至此,日本不得不承認2005年“入常”之路嚴重受阻。
對此,徐敦信表示,日本爭常意愿由來已久。日本早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其必然力圖在國際上發揮與其相稱的大國作用,但是在入常道路中,日本表現得過于驕傲,以金錢政治開道而忽視亞洲鄰國外交,未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日本入常失敗,責任在其自身。
源于兩國對海域劃界問題的不同理解,而引發的中日東海油田之爭在今年走向實質化。為解決東海問題,中方一直提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7月14日,日本政府授予帝國石油公司在東海的試開采權,并對位于中國東海大陸架范圍內的三處油氣田以日文命名。對于此舉,中國外交部提出了強烈抗議。鑒于分歧嚴重,中日兩國于今年9月、10月連續舉行了兩輪東海問題磋商,但成果乏善可陳。
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一直是日本與亞洲鄰國的最難解的矛盾癥結。5月16日,小泉拋出了反對他國干涉其參拜靖國神社的言論;5月26、27日,日本官員相繼發表談話,公然否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結果,為日本二戰甲級戰犯開脫罪責;10月17日,小泉任期內第五次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在2005年的一系列舉動惡化了其與亞洲鄰國的關系。
徐敦信認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并非是兩國的文化或者宗教之間的分歧問題,而恰恰反映了日本政府對待歷史的錯誤態度。中日關系的僵局,是日本一意孤行的后果。
然而,小泉的第五次參拜并非是本年度日本最后一次挑釁鄰國。臨近年末,日本開始大肆向外宣揚“中國軍事威脅論”。英國《衛報》認為,日本此舉意在為其親美立場和擴軍野心尋找借口。對此,中國外交部給予了嚴厲的駁斥,并列出一系列數據質問日本的軍費擴張。
中國日本友好協會副秘書長袁敏道認為,導致中日關系惡化主要基于三個因素:第一,小泉政府沒有正確對待歷史問題;第二,美國的亞洲戰略使日本有恃無恐,忽視鄰國外交。第三,日本無法正視中國經濟崛起。
氣氛不合時宜中不與日謀面
中日關系的惡化直接導致兩國領導人接觸的停滯。
今年5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訪日似乎為中斷4年的兩國高層互訪帶來了一線曙光,但日本政府對待歷史問題的錯誤態度最終令吳儀提前結束訪日。
而在此后,中國外交部10月宣布,因氣氛不合時宜而推遲日本外相的訪華活動;在11的APEC首腦峰會上,中日兩國領導人沒有進行雙邊會談;12月中旬舉行的首屆東亞峰會期間,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以及外長會議均被推遲或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