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4日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第十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結合甘肅省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深刻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真正統一到中央的戰略部署上來,不斷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甘肅省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我們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提高城市低保人員和農村五保戶的生活保障標準,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積極解決極度干旱地區飲水問題和城鎮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了較好安置;擴大縣級財力自主權,解決鄉鎮公用經費不足問題,調動了基層的積極性;全面落實黨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大力實施整村推進式扶貧開發,使廣大農民得到了較多的實惠;不斷增加社會事業投入,教育、衛生、科技、文化、廣播、電視等方面的建設成效顯著;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發展;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建立以領導干部為責任主體的信訪工作責任機制,妥善處理了一大批信訪突出問題;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范圍,提高城鎮公立醫院和鄉村衛生院所的財政補助標準,積極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推進平安建設,全面落實綜合治理各項措施,保持了社會治安大局的持續穩定。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3)必須正視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甘肅省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仍然存在許多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經濟總量小同社會需求大的矛盾突出;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社會管理薄弱,發展活力不足;就業渠道少,勞動者平均素質不高,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農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難度大,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艱巨;社會矛盾增多,涉及群眾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相對集中;生態環境脆弱,資源保障能力減弱,人與自然的矛盾突出;體制機制性障礙比較多,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還比較突出,黨群干群關系需要進一步改善。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二、明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思路和階段性目標
(4)堅持分階段、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期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當前的緊迫工作。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準確認識和把握甘肅省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能夠辦得到的事情做起,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同甘肅省“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伴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個進程,扎實有序地向前推進。
(5)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思路。和諧社會必須依靠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并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加快發展為基礎、以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民主法制建設為保障,在黨的領導下,推動社會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6)甘肅省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到2010年,總的要求是:支撐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新興優勢產業和人力資源條件顯著加強,涉及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發展的協調性和社會的和諧程度明顯提高。具體任務是:城鄉居民收入較大幅度提高,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社會就業比較充分;普九教育全面完成,職業技術教育成為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渠道;城鄉社區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得到初步完善和普及,醫療衛生條件有較大改善;地方科技創新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自主創新取得實質性進展;城鄉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得到較大發展;公共財政的職能顯著增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生態建設不斷加強,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城鄉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執法司法活動得到有效規范;社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秩序良好,活力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團結和諧、奮發圖強的局面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
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7)堅持科學發展,努力擴大經濟總量。影響甘肅省社會和諧的諸多矛盾,主要是由發展不足引起的;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加快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千方百計擴大經濟總量。推進科技和體制機制兩個創新,著力強化基礎設施、新興優勢產業和人力資源三大支撐,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努力使甘肅省的綜合經濟實力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8)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堅持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著力點放在培育新興優勢特色產業上,大力推進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堅持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為骨干的上下游完整的產業集群。振興裝備制造業,積極參與國內外大型制造業的社會化分工與協作,大力發展零配件加工業。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和信息技術的產業化,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繼續加強水電、火電等常規能源開發的同時,積極開發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大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現代中醫藥業的發展。
(9)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按照長遠有目標、近期有重點,分類指導、區別對待的原則,扎實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從加強農村水利、道路、電網、沼氣、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入手,努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入手,下功夫提高農民的基本素質;從職業技能培訓入手,推動勞務經濟快速發展;從發展特色經濟入手,努力擴大農業內部增收的空間;從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入手,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體制保障和財力支持。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10)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完善扶貧機制,加大投入力度,繼續實施整村推進式扶貧開發。對極度干旱地區的飲水問題,三年內基本解決。對缺乏基本生存條件的貧困地區,要把扶貧的重點放在發展教育上,力爭使每一個新生代農民都具備轉移就業和創業的能力。堅持采取特殊優惠政策措施,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更快發展。
四、著力加強社會事業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11)以普及義務教育和發展職業教育為重點,促進教育公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著力完成普及、發展、提高三大任務。下大力量鞏固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努力降低農村學生特別是女學生、少數民族學生、貧困家庭學生的輟學率。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并將這一政策逐步向高中階段延伸。城市學校要積極接納農民工子女上學,保障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加快發展城鄉職業教育,健全培訓網絡,以就業為導向,推行工學結合、校企結合的培養模式,提高培養的針對性,使青壯年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穩步發展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合理配置教師資源,著力提高師資水平。認真解決教育亂收費問題,建立健全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制度,保證讓每一個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
(12)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提高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障制度。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發展婦幼衛生事業,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提高疾病預防和醫療救治能力。大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條件,加強專業隊伍建設,普及和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大力發展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著力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堅持實施城市醫療衛生支援農村,推進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共享。強化公立醫院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探索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的具體途徑,糾正片面創收傾向。大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加強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
(13)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布局,實現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文化站。優先安排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實施精品工程,優先發展文化旅游、出版發行、現代傳媒、文娛演藝等文化產業,逐步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產業群。樹立品牌意識,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更多的文化產品走向世界。加強基層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14)發展科學技術,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認真實施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緊緊圍繞新興特色優勢產業的培育推進自主創新,力爭實現核心技術的集成與跨越。深化技術開發類院所企業化改革和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促進科研機構與大學、企業間科技人員的合理流動與合作,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繼續支持以科技園區為主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建設,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強科普教育,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大力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