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
——甘肅“十一五”發展前景展望
■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常務副省長徐守盛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具有承前啟后,開創未來的重要意義。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 過程,認真審視甘肅省的發展現狀,科學判斷未來的發展趨勢。今后五年,是甘肅省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促進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積累后勁、提高發展水平的重要時期,也是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
“十一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自主創新,大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兩個高舉、一個加強”和“兩抓兩放”的總體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工業強省戰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進程。
發展目標:“十一五”時期,甘肅省將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從經濟增長、資源環境、自主創新、改革開放、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促進全面發展,努力促使經濟總量有大的增長,經濟運行質量有新的提高,發展后勁有新的增強,城鄉居民收入有較大增長。
一是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到2010年,生產總值力爭超過3000億元,年均增長10%,2007年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全省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2010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0000元以上;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5:46:41.5,工業增加值突破120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4%以上;城鎮化水平提高到35%以上。
二是促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50%和20%以上;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人均受教育年限與全國平均水平進一步縮小;城鄉醫療服務設施繼續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農村居民,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左右,基本解決現有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
三是加快改革攻堅步伐,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的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行政管理體制等重大改革取得新進展,要素市場建設有新突破;市場投資主體進一步多元化,非公有制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
四是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萬元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節約型社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左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左右;城市環境質量和重點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國家指標范圍內。
根據這個指導思想和目標,在今后工作中,必須力求體現六個“突出”:一是突出加快發展這一主題;二是突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優化產業結構;三是突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是突出資源節約,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五是突出改革開放,優化發展環境;六是突出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十一五”發展的重點
“十一五”期間要緊緊抓住國家發展戰略重大調整和國內外市場變化的機遇,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西部大開發,大力實施以公路、鐵路等重點基礎設施,石油、電力、煤炭、天然氣等戰略資源基地,鋼鐵、有色等支柱產業,石羊河流域治理等建設項目為標志的“十大超百億工程”,突出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戰略重點。
1.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夯實發展基礎
按照西部大開發“爭取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要求,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生態環境條件,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全面推進,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一是加速發展以公路、鐵路為主的綜合交通運輸。要以國道主干線高速化、省際通道高等級化、縣鄉公路通暢化、運輸站場網絡化為目標,新建高速公路1000公里,“十一五”末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2000公里以上,新建和改造通鄉油路13000公里,使全省95%以上的鄉鎮和50%以上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0000公里,基本建成蘭州國家級公路主樞紐和酒(泉)嘉(峪關)、張掖、平涼、天水、隴南等五個省級公路輔樞紐。開工建設蘭渝鐵路,擴能改造干線鐵路,建設西安至平涼、天水至平涼、敦煌至格爾木鐵路。做好西安至蘭州客運專線前期工作。加快蘭州鐵路樞紐改擴建工程和集裝箱中心站建設,到2010年,全省鐵路營運里程達到3500公里,路網復線率、電氣化率分別達到63%和65%。加快中川機場和敦煌機場改擴建工程,完成嘉峪關機場改擴建和天水、金昌機場建設,做好隴南、夏河等支線機場前期工作。重點加快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工程建設,拓展天然氣管道運輸和利用。到“十一五”末,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立體交通運輸體系,極大程度地緩解交通“瓶頸”的制約。
二是大力推進能源建設。堅持優化結構、適度超前、多能并舉的發展戰略。新增煤炭生產能力1500萬噸,總生產能力達到4500萬噸以上,力爭新增水電裝機100萬千瓦以上、火電裝機800萬千瓦、風電裝機100萬千瓦,全省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加大煤田地質勘探和煤層氣開發力度,大力發展煤炭洗選加工、煤電、煤電冶、煤化工、煤氣化等產業,建設華亭“煤—電—化—運”一體化的綜合生產基地。新建花草灘、紅沙崗、大柳等礦井。加快隴東煤田地質勘探及正寧南部煤炭資源開發。建成張掖電廠、靖遠電廠三期等8個水電站。繼續做好甘谷電廠“以大代小”和部分重點城市的“熱電聯產”建設工程,加快平涼電廠二期、靖遠電廠一期擴建和崇信電廠等坑口電站前期及開工準備工作。積極做好黑山峽、苗家壩等大型水電站項目前期工作。以750千伏電網建設為重點,繼續推進330千伏電網建設,加快重點城市和縣城電網改造,優化省內輸配電網等級,形成“五橫一縱”輸配電網結構。積極開展核電站前期工作。也要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廣利用上有較大進展。
三是進一步加強水利建設。重點抓好疏勒河流域綜合開發、引大入秦工程的建成收尾,開工建設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及鹽環定揚黃二期工程,繼續推進黑河綜合治理二期前期工作。加強城鄉飲用水水源工程建設和水源地保護。大力實施農業節水灌溉工程,201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100萬畝。抓緊重點防洪城市、主要河流險段堤防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積極配合國家做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工作。
四是繼續加強生態建設。繼續抓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及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啟動實施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做好甘南黃河重要水源供給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前期工作;完成包括荒山造林在內的退耕還林4300萬畝、退牧還草1700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00平方公里。
五是完善城鄉基礎設施。重點實施以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的工程建設。促進“西氣東輸”二線建設沿線地區天然氣開發利用。到2010年,城鎮自來水、燃氣普及率分別達到88%和70%,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達到28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人均公共綠地6.5平方米。
2.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工業的良性發展關系到“十一五”發展目標的實現。實現工業的突破性進展,一方面,要加快轉變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優化結構,降低資源消耗,促進經濟增長向集約型轉變,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緊緊依靠并積極壯大傳統支柱產業的發展,突出傳統支柱產業的改造升級,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努力將甘肅打造成為原材料加工生產基地和下游產品的開發基地。
一是規劃建設工業集中區,搭建工業發展平臺。甘肅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型過渡的階段。“十一五”全省工業經濟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各市縣在加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都要超前謀劃,為工業發展預留土地,規劃建設工業集中區,為將來工業的加速發展搭建好平臺,促進工業生產要素向集中區聚集,防止邊發展、邊規劃、邊建設的盲目無序粗放式發展,減少發展的成本。這也是發揮后發優勢的一個具體體現。
二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等傳統支柱產業。努力擴大蘭州、玉門和慶陽的原油加工規模,提高乙烯及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生產能力,加快發展下游延伸產品。加快隴東石化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無機化工,調整化肥、農藥產品結構,提高高濃度復合肥產能和新品種農藥產量。加快冶金、有色工業原料基地建設,加大技術改造和產品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提高鋼鐵、鎳、鋁、銅、鉛、鋅等生產能力,發展配套產業,積極推進鎢、鉬、黃金等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利用。“十一五”末,原油加工能力達到2800萬噸,鐵、鋼及鋼材的生產能力達到700萬噸、780萬噸(其中不銹鋼達到90萬噸),鋼鐵板帶比達到70%,十種有色金屬生產能力比“十五”翻一番,加工率達到50%以上。
三是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石油鉆采及煉化設備、新型采礦設備、數控機床、電工電器、風力發電設備、真空設備、軍工及電子信息等優勢制造業,提高主機成套和零部件配套能力。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增強重大裝備的開發能力,提高系統集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