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基層全國人大代表建議———
新農村建設應重點解決“五難”
本報記者張倩“‘吃水難、上學難、行路難、增收難、看病難’這‘五難’,嚴重制約著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這些問題,是廣大農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大愿望和強烈期盼,也是今后一個時期各級黨政組織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來自我省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兩會”上道出心聲。
王錫武代表長年在農村中學從事教育工作,“三農”問題一直是她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她年年在全國人大會上建議的主題。今年,王錫武準備了6份建議,有4個是立足新農村建設的。她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要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和交通事業,特別是要加強農村普通高中的教育。加快貧困地區普通高中的改革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較高層次教育的要求。“如果農村中有大量的人連高中教育都接受不了,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就成了一句空話。”她建議國家在大力發展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時,加快貧困地區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在經費、師資等方面向貧困地區普通高中教育傾斜,以促進貧困地區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中教育需求,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
提起“行路難”,在鎮原縣經營一家畜牧產業公司的全國人大代表楊曉艷有著深切的感受。“我的家就在309國道邊上。由于309國道慶陽段有200多公里上世紀70年代中期鋪筑的三級路面,道路技術等級低,橋涵設施不配套,再加上交通量劇增,現在路況很差,行車十分困難。我就是一位受害者,這條路不僅嚇跑了我的投資人,甚至連我從外地請的技術人員也因路難走一去不來了。”楊曉艷代表感慨地說。
楊曉艷代表還準備向大會提交《關于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希望國家將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納入“十一五”總體規劃。
來自東鄉族自治縣的穆濤是甘肅代表團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年僅28歲的她,擔負著27萬東鄉人民脫貧致富的重托。這次她帶的建議都是希望解決家鄉人民吃水難、上學難、行路難問題的。快人快語的穆濤代表說:“這些問題反映了農村貧困地區存在的普遍問題,‘五難’中,首先要解決‘增收難’,通過采取多種有效辦法和渠道,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沒錢啥也干不成,有錢了,吃水、上學、行路、看病就好辦了!”(本報北京3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