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發展迅猛第二產業首次超過第一產業
張掖三次產業比例發生顯著變化
本報張掖訊(記者陳華)農業已不再是“金張掖”引以為自豪的金字招牌。
去年底的統計顯示,數百年在張掖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傳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降至其次,第二產業已超過第一產業;一直排名最后的第三產業,也大有趕超第一產業的勢頭。
“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張掖依傍黑河,土壤肥沃,數百年來以其發達的農業享譽遐邇,至今仍是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之一。在西部大開發和工業強省戰略推動下,張掖市實踐調優一產、壯大二產、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思路,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去年底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調整到32∶37∶31。
然而就在5年前,張掖市三次產業比率還是42∶29∶29;如果追溯到最早有記載的1952年,張掖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重依次為72∶7∶21。
這些數字是見證張掖歷史變遷的最好說明,從中不難看出,張掖已從傳統的農業王國邁入一個新的天地。
三次產業比重的改寫,是張掖市實施工業強市、產業富民、推進城鎮化進程三大戰略的結果!笆濉逼陂g,全市建成投資上千萬元、銷售收入3000萬元以上的地方重點工業項目60多項,其中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4戶。這些工業項目為帶動張掖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抓工業項目的同時,該市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先后建成農產品加工企業760多家,實現增加值13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49%;農產品初級加工能力達到72%,農民純收入中來自產業化經營部分的比重達到75%。
與此同時,城鎮化建設步伐也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迅猛。
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去年,張掖市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3億元,同比增長11.5%。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10元,達到37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00元,達到766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