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地灣 探源華夏文明的曙光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郎樹德
![](/Files255/BeyondPic/2018-3/28/20180328105303608.jpg)
![](/Files255/BeyondPic/2018-3/28/20180328105303754.jpg)
![](/Files255/BeyondPic/2018-3/28/20180328105303677.jpg)
![](/Files255/BeyondPic/2018-3/28/20180328105303406.jpg)
![](/Files255/BeyondPic/2018-3/28/20180328105303305.jpg)
從素有“羲里媧鄉”之稱的秦安縣城出發,沿葫蘆河谷經葉(堡)蓮(花)公路,往東北方向行駛五十公里,清水河谷地便展現在眼前。清水河是渭河的二級支流,源于隴山,是一條少見的由東向西流的河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地灣遺址就坐落在清水河下游五營鄉邵店村東的河邊階地及與之相連的緩坡山地上,遺址位于平坦而寬闊的河谷南岸,東西兩側分別以沖溝和溪流為其天然屏障。
從河邊的二三級階地到緩坡山地,可偶然見到散落的陶片和殘石器等古代遺物,遺址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這里是典型的黃土梁峁地貌,河邊階地海拔1458米,山頂海拔1673米,河邊至今仍有蘆葦濕地。氣候屬溫帶半濕潤區,四季分明、土質肥沃,兼有山林河漁之利,為史前先民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據古史傳說,人文始祖伏羲生于古成紀即今天水、秦安一帶,天水市至今留存有明成化年間修建的伏羲廟,隴城鎮歷代建有女媧廟,這些古史傳說與今天的考古發掘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當吻合的。它們共同指明這一區域是中華遠古文化孕育誕生的重要地區。
大地灣遺址是如何發現的
大地灣遺址首次發現于1958年,甘肅省文管會組織的涇渭流域文物普查小組在山坡上發現了屬于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些遺物和遺跡,當時并未發現該遺址有什么特別之處,因為大量珍貴的古文化遺存尤其是早期遺存仍然靜靜地沉睡在地下。1961年該遺址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上世紀70年代后期,甘肅省博物館計劃籌辦甘肅歷史文物展,但館內藏品絕大多數是局限于5000年以內的馬家窯等文化遺物,更早的遺物卻寥寥無幾,與甘肅的悠久歷史極不相稱。展品單調的局面急需改變,研究領域也應擴展。
1978年夏天,省文物工作隊業務人員去渭河流域選擇仰韶文化的發掘地點。他們沿渭河而下,穿隴西,過甘谷,一路考察,沒有發現理想的發掘地點。當來到秦安縣文化館以后,從庫房地上堆放的文物中,他們以敏銳的專業眼光捕捉到一組既陌生又熟悉的陶器,其中有黑寬帶紋紅陶缽、黑彩魚紋紅陶盒,造型獨特的葫蘆形瓶等,說它陌生,是因為類似的紋飾、器形在甘肅以往僅有零星的殘片出土,卻從未見過成組的完整陶器;說它熟悉,是因為這組陶器與著名的西安半坡遺址出土器物真像是孿生兄弟,面貌非常接近。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毫無疑問,這是一條尋找仰韶文化的極有價值的寶貴線索!原來,這是館內一位文物專干近期從五營鄉征集而來。這位專干經常挑著一副草筐,走鄉串戶,下鄉征集文物。五營鄉那兩年先后新建鄉衛生院、糧管所、邵店村小學,施工中不時有陶器出土。于是,他們一行順藤摸瓜來到了偏遠的五營鄉。在新建的邵店村小學,教師們介紹說在擴建操場和修建圍墻時發現一批古代墓葬,挖出不少陶器,但人們因舊觀念及迷信思想嫌棄這些東西曾與死人骨頭埋在一起,發現后大多當場毀壞丟棄,只保留了一些有花紋的陶器。文化館的那批無比珍貴的彩陶就出自于這里的仰韶早期墓地。
在隨后的調查中,線索進一步擴大,鄉衛生院、糧管所職工有的用彩陶盆養花,農民們還有用彩陶當鹽罐的,群眾反映,這里一鋤頭下去就可能刨出來一件古物。經多日的調查,省文物工作隊又征集到一批多彩多姿的彩陶和石、骨器。同時,在一些斷崖上,發現2-3米厚的文化層,其中既有房址、窯址、灰坑等遺跡,又有各類陶石骨器等遺物。一切跡象表明,這是一個規模很大的罕見的以仰韶文化為主體的遺址,極富發掘價值。
1978年8月,經報上級批準,考古人員開始在河邊階地部分進行試掘。誰也未曾料到,始于此時的田野發掘后來竟持續了長達七年之久,直到1984年才暫告結束。1995年又進行了補充發掘,即使如此,也僅僅打開了大地灣遺址這座地下寶庫的小小一角。根據出土物的研究,這個遺址蘊含了距今7800年-4800年的人類歷史,大地灣考古的初衷是為了研究甘肅境內仰韶文化的面貌,而實際的發掘結果遠遠超乎人們的預料。其中最重要成果之一,是找到了仰韶文化的祖先,發現了我國第一支含有彩陶的考古學文化——大地灣文化,從而使甘肅史前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大地灣考古發現了什么
從1978年到1995年,大地灣總共發掘面積14752平方米。相繼清理新石器時代房屋遺跡240座、灶址98個、柱基2處、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65座、窯址35座以及溝渠12段。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27件、獸骨17000多件以及數十萬殘陶片。依據地層關系及出土物,劃分為五個文化期:主要包括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
第一期文化遺存是大地灣最早的遺存,可稱為前仰韶文化或大地灣文化,碳測年代數據約為距今7800年-7300年(經校正,下同)。最早的一個數據是7800年,有正負200年的誤差,所以也可以說距今約8000年。聚落建于較低的河旁二級階地。房屋系地穴較深的圓形半地穴建筑。陶器大多為圜底器、三足器,流行交錯繩紋,缽形器口沿內外常飾紅色彩帶,這是我國最早的彩陶,也是甘肅彩陶的源頭。發現了糜子的碳化顆粒,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谷物。
第二期文化遺存屬于仰韶文化早期,碳測年代數據約距今6500年-5900年。聚落由壕溝圍成橢圓形,中心系廣場和公共墓地,房址以廣場為中心呈扇形多層分布。房屋大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建筑。發現15座成人墓葬、6座兒童甕棺葬。陶器典型器物為圜底缽、迭唇或卷唇盆、葫蘆形口尖底瓶、侈口雙唇深腹罐、弦紋淺腹罐、斂口甕、尖底缸等,彩陶主要為黑彩,圖案有寬帶紋、生動活潑的魚紋及各種直線、圓點、弧線構成的幾何紋。有成套的農業加工工具,如碾磨石、棒、盤等,發現較多的碳化粟。少量的玉鑿、玉錛此時已出現。二期遺存與陜西關中的半坡類型大同小異。
第三期文化遺存屬仰韶文化中期,年代大約為5900年-5500年。聚落已擴展到河邊Ⅲ級階地后緣以及山腳下。房屋仍為長方形或近方形半地穴建筑。典型器物有斂口平底缽、曲腹彩陶盆、雙鋬盆、雙唇口尖底瓶、腹飾弦紋、繩紋的鼓頸罐和短頸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甕等。彩陶發達,絕大多數為黑彩,圖案絢麗精美,線條生動活潑,有弧邊三角紋、勾連紋、花瓣紋、豆莢紋、網格紋等,主要由圓點和弧線組成。
第四期文化遺存為仰韶文化晚期,碳測年代數據約距今5500年-4900年。聚落主體坐落在背山面河的山坡上,山坡中部以F901、F405、F400大型原始宮殿式建筑作為公共活動中心,周圍分布著數個房址密集的居住區,形成眾星捧月的格局。房屋均為平地起建的長方形或近方形建筑,平面大多呈“凸”字形或“呂”字形,居住面有草泥土、料姜石、白灰面,以輕骨料、砂石、料姜石粉混凝而成的類似現代水泥地面等。其中,以占地面積在420多平方米、多間復合式的F901代表了仰韶文化晚期取得的輝煌建筑成就。袋狀窖穴內常出有成組器物和碳化糧食。陶器以斂口缽、平底碗、淺腹盆、平沿或喇叭口尖底瓶、矮頸或高細頸壺、侈口夾砂罐、尖唇或方唇或圓唇缸、圓唇夾砂甕、四足鼎等為主要器形。彩陶以黑彩為主,少量為紅彩,有弧線三角紋、花瓣紋、漩渦紋、網格紋、平行線紋等。還有個別的蛙紋、寫實動物紋。部分石器制作相當精細,石刀數量增多,顯示了農業的迅猛發展。
第五期文化遺存為常山下層文化,年代大約在距今4900年-4800年前后,僅出土少量遺跡遺物。這類遺存在渭河流域是首次發現,主要分布在海拔1550米以上的半山地區。房址為平地起建的白灰面建筑。陶器開始使用橫籃紋。這是仰韶文化向齊家文化的過渡性遺存。
大地灣遺址發現房址240座,類型多樣,變化復雜,時間跨度約為3000多年左右,構成一個從早到晚的完整序列,可謂一部史前建筑的發展史。四期F901則是目前所見我國新石器時代面積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筑,它既集中體現了我國傳統土木建筑的特點,又開了后世宮殿建筑的先河。F901以長方形主室為中心,主室面積131平方米,東西中軸線長16米、南北中軸線寬8米。兩側擴展為與主室相通的東西側室,左右對稱;主室后面設單獨的后室,前面有附屬建筑,前后呼應、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形成一個結構復雜、布局嚴謹、占地總面積達420多平方米的建筑群體。其居住面大部分保存完好,以輕骨料、砂石、料姜石粉混凝而成的類似現代水泥地面。它應是大地灣乃至清水河沿岸的原始部落的公共活動中心——一座宏偉而莊嚴的部落會堂。
大地灣遺存為甘肅東部史前考古樹立了距今7800年-4800年的斷代標尺,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使西北地區新石器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大地灣考古以不容置疑的事實表明甘肅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大地灣四期宏大的聚落或許將之視為城址的前身更為妥當。它的出現標志著原始社會正處在向文明社會轉折過渡的重要階段。
大地灣與中華文明
文明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歷史、考古學研究中使用文明一般是特指人類的文明社會,即有了國家的社會階段。通常認為,文明要素有大型禮儀建筑、文字、金屬的使用等。顯然,甘肅8000年前的大地灣不具備這些要素,大地灣的發現將甘肅古文化的歷史提早了3000年,可稱作文明的曙光,為探討中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仰韶文化晚期這類中心遺址的出現標志著距今約5000年前史前社會正處在向文明社會大步邁進的重要階段。
大地灣發掘以前,甘肅東部地區的考古工作相對薄弱,仰韶文化僅有零星的發現,距今5000年前的歷史基本上屬于空白。大地灣的發現和研究徹底改變了甘肅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局面,不僅在仰韶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頗為顯赫的成果,而且將甘肅古文化歷史向前擴展到距今8000年前,同時為西北地區考古學區系類型的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等重大課題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以大地灣考古為標志,甘肅新石器時代研究從此跨入一個嶄新的階段。2004年夏季,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經過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中華文明早期發展多元一體、兼容并蓄、延綿不斷的總體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較研究,進而總結出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地位。
過去,認為中華文明僅有從商代開始3000多年的歷史,現在學術界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一致認為,我們中華文明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而包括甘肅東部在內的渭河流域的遠古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根,是中華文明形成時期的滿天星斗中的一顆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