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陽鎮的涼粉
(文/毛曉春)
![](/Files252/BeyondPic/2016-12/21/161217212426bac84760022846.jpg)
![](/Files252/BeyondPic/2016-12/21/1612172123f583871c53b3c500.jpg)
每次回到家鄉天水新陽鎮,村里的大嬸大媽都會極力夸耀說:
“別看你在北京城,你們那里地方大,什么都有,可就沒有咱新陽鎮的涼粉,來了多吃點,走時多拿點。咱這家鄉的涼粉,聯合國的秘書長都能吃呢?”
每當說到此,只見她們眉色飛舞,一臉的自豪。
我的家鄉新陽鎮,不但因有鳳凰山,據說是三國時諸葛亮點過后,拜過將的地方而出名,也因在南北朝時沿渭河筑城而載入史冊。也更因為有這新陽鎮的涼粉而遠近聞名了。
鎮上的村民,不但因定例日期的集市,四面八方的人都來鎮上趕集而說話底氣十足。也因有渭河邊上的工農橋而自豪。每當山上的青年男女來鎮上趕集,走到工農橋上都要使勁晃幾下。沿河城鎮上的村民,就是鎮上周圍山上人眼中的“城里人”。對周圍的“山上人”來說能住到鎮上是十分羨慕的事。山上的姑娘能下嫁到鎮上更是父母和她本人的夢想,誰家山上的女孩能出嫁到鎮上,父母常常會逢人夸耀:
“嫁了一個鎮上的,去享福了。”
山上的親戚來鎮上的親戚家串門,買一碗涼粉,用菲菜炒了當面的鹵汁,做一鍋燴面片,對“山上人”來說就是最好的招待。
當然,山上人來村鎮上趕集,走得渾身發熱流汗,能吃一碗冰涼冰涼涼到心底的涼粉,就是最大的物質享受。
新陽鎮的涼粉,和別處做的不同,是用山蕎做。在新陽鎮人的心底,用什么淀粉、紅薯、豆之類做的涼粉,那不叫涼粉。村上的婦女對山上人用淀粉做的涼粉,總會不屑地說:
“那算升么涼粉,有什么吃頭。”
每到逢集,山上人用驢馬馱了山蕎來,鎮上人便買去做涼粉,鎮上人買了山蕎。拿回后在石磨上碾碎成顆粒狀,村里人叫“蕎珍子”,然后放在盆里,在水里浸泡一兩天,看到“珍子”泡漲發軟,便放在案板上使勁揉,揉的時間越長越好。做出的涼粉也肉皮凍似的亮晶晶、嚼到嘴內滑溜溜很有韌勁,不輕易在嘴里軟面似的化開。
將揉好的蕎珍子放在細籮里,村里人將這種籮叫螞蟻籮,是用馬尾巴毛密織成,鍋上放了木架子,把籮放上面,用水將揉成粉的珍子往下洗。洗到鍋內的珍子汁直到稠的恰似于稀飯糊狀為止。然后在鍋內熬粥似的熬,村里人叫“搽粉涼”,熬到用木勺子伸到鍋內稠泥似的漿攪不動時,便用瓷臉盆盛了出來晾涼,第二天,一盆青色中透明,亮晶晶的蕎涼粉便做成了。將切好的涼粉放到碗里,調上油潑辣子,愛吃大蒜的多放上點蒜泥。尤其夏天雖然嘴上吃的辣椒通紅,滿是油圈,但涼粉在肚卻透心涼。恰似北京人的夏天吃冰糕,也算是村里人一種最高的奢求了。
我們村里有兩家賣涼粉的。上莊王媽的涼粉只賣給山上人,村里人很少去吃,因為她身上的衣服常年不換,袖口、胸前滿是厚厚的油污,明晃晃發亮,用刀都能刮下來一層,大家覺得她做的涼粉不干凈,便不去吃,只有下莊巧娥媽的涼粉沒有做熟時,無法,才去買她家的涼粉;巧娥媽的涼粉常常是由老伴蓋得來揉。男人手上有勁,揉出的涼粉也就柔筋筋好吃。
新陽鎮人切的涼粉也很講究,一片一片成弧線形狀,兩邊薄,中間厚,像魚肚一樣的弧形,據說這樣切的涼粉比較入味。后來看城里人切的薄片,卻再也沒有了鄉下吃涼粉的感覺了。如今,新陽鎮的涼粉雖然還有賣的,但卻用了半手工的機械做。放到嘴里舌頭一壓軟面條似的就化,再沒有小時吃涼粉的那種味道了。雖然村里也有用手做的,但也只有一兩戶,卻成了熱門戶,每當村里人要進城看親戚,城里的親戚總不忘在電話中囑咐一句:
“千萬別忘了拿一盆新陽鎮的涼粉呀”!
作者介紹:
![](/Files247/BeyondPic/2015-11/16/15111602023f034dc1e3b3237e.jpg)
毛曉春,筆名雨楓,甘肅天水人,學者、作家、金石書法家。其金石書法作品,極具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