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作為我國一種獨有的藝術形式,除了在開業慶典和婚喪嫁娶時張貼外,最多的還是在新春時節貼春聯,以增添年節喜慶氣氛。天水人對楹聯的喜好更是情有獨鐘。
在天水紀信祠,也就是天水的城隍廟有副楹聯,“楚逼滎陽時,憑烈士激昂,四百年基開赤帝;神生成紀地,作故鄉保障,千萬載祜篤黎民”。這副由鄧寶珊先生摹書的楹聯只用了28個字,就將紀信在漢王劉邦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主要功績,連同天水人民對他的思念,長久地鐫刻在史冊。在天水,類似的楹聯可以說遍布于每一處名勝古跡。
如于右任先生為麥積山所做的“藝并莫高窟,文傳庾子山”,哈銳先生為張瑞生祠堂所做的“黛色參天有老柏,黃花滿地建新祠”。再比如南郭寺杜甫祠堂上的“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老淚多”等。
文博研究員 胡承祖:天水這個楹聯基本上是圍繞著天水的名山、名泉、名勝古跡和天水的人物來寫的。天水楹聯就其內容來說,它更貼近天水的實際歷史,天水人的實際生活,天水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楹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甚至更早的時候。但它的真正成熟則是在宋朝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當數北宋詩人王安石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后它便以珠聯璧合、詞約意豐而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喜愛。以至現在如果誰家的門口沒有春聯,那它們的年節氣氛似乎也就遜色了不少。
前些年,天水市文聯對天水的楹聯進行整理并出版了《羲皇故里楹聯選》。成書之時,甘肅省楹聯學會以“羲皇故里文風盛,天水名城雅對多”祝賀。祖籍天水的著名學者霍松林先生作序,盛贊天水楹聯創作的再度繁榮。
文博研究員胡承祖:天水人們所創作的這些楹聯作品,婚聯表示喜慶,春聯表示咱們傳統節日的,一種普天同慶的這樣一種氛圍。另外呢,有的還表示調侃、表示感悟。
天水作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其人文精神實際潛藏于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天水楹聯或者用磚刻、或者是木雕,它們總是于這個城市的一角默默地訴說著人們的祈愿、情感,同時也傳遞著這個城市特有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