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隴上鐵漢”安維峻誕辰157周年系列文章之三
柏崖聳翠迎“鐵漢”
王廣林
![](/Files224/BeyondPic/2011-5/24/20110512j22001.jpg)
柏崖位于秦安縣西川鎮神明川村。在這片植滿柏樹,充滿錚錚鐵骨之氣的彈丸之地,寄托著“隴上鐵漢”安維峻一生的憂國情懷與夢想。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安維峻上奏《請誅李鴻章疏》,以言獲罪,被革職遣戍軍臺。他特意寫信囑咐兄弟子侄,在村里背山面水的二級臺階上,為自己修建一處山莊,并廣植柏樹,與村莊相連。安維峻何以要栽植柏樹?原來他對柏樹情有獨鐘。御史府中多植柏樹,而朝廷禁省統稱臺閣,所以御史府別稱柏臺。他熱愛“言官”這個職業,在《復夏滌庵同年書》中寫道:“私念處此濁世,無可行吾之志,惟有建言一途尚可自靖獻耳,是以應考試御史!痹谂_諫任職的14個月內,向光緒皇帝上疏64道,敢于直言,有“殿上蒼鷹之目”的美譽。雖遭謫戍,但他愛國之心并未泯滅。在其歸隱之所栽植柏樹,又何嘗不是剛健向上、奮發有為的儒者風范的象征呢?
![](/Files224/BeyondPic/2011-5/24/20110512j22002.jpg)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冬,46歲的安維峻結束了5年的流放生涯,遇赦召還。次年3月,他回到了秦安。故鄉的翠柏迎接了這位飽經風霜、風塵仆仆的“鐵漢”,他驚喜不已,仿佛覺得自己的臺諫生活將要在這里得到延續,于是揮筆作《詠柏》詩:
柏崖多柏郁蒼蒼,宜我翠柏名山房。
老干不須饒雨露,小株亦自耐風霜。
托根到地一何穩,傲骨撐天久彌香。
葉可巢鶯蔭清晝,枝如棲鳳鳴朝陽。
盡容高士胸襟豁,要見先人手澤長。
陶令歸來種五柳,何如逸叟此書堂。
此詩詠物言志,“鐵漢”形象呼之欲出。安維峻索性以地名柏崖自號,并將山莊亦取名為柏崖山莊。關于安維峻號柏崖之說,近人研究文章中均未提到。史料最早見于王新楨寫于癸亥(1923年)十一月的《致安曉峰》:“藉悉家住西山麓,有柏近百株,號‘柏崖’,題曰‘槃阿’示永矢弗過之意,故亦號‘槃阿道人’。于乎,何其高也!” 其次是安維峻去世后,任承允在《安公曉峰墓志銘》說:“公晚年營別墅于郊外,背山面水,挈眷為遯,棲耕釣之所,遂以‘柏崖’自號。”另外,年屆七旬的神明川村人喬德祥先生回憶說,以前柏崖山莊腳下有一牌坊,上有“柏崖主人題”字樣,可作為安維峻號柏崖的佐證。
《清史稿•安維峻傳》記載:“歸后退隱柏崖,杜門著書,隱然以名教綱常為己任!彪[居后,安維峻刻板刊印了《諫垣存稿》四卷、《望云山房文集》三卷、《望云山房詩集》三卷,還補刻了《鳥鼠山人集》缺板。同時,應邀總纂《甘肅新通志》,為甘肅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雖身處柏崖,然心憂天下,“每談及世變,輒憂形于色,卒抑郁以終”(《清史稿》本傳)。
民國22年(1933年),秦安縣文化促進會編印《羲里媧鄉唱和集》,將神明川“柏崖聳翠”列為秦安八景之一,收錄詩歌二首,從中可見當時柏崖勝景:
峭壁嵌村落,離離古柏香。
抱峰秋合掌,遮徑日流肪。
溜雨枝逾茂,凝霜節已彰。
郁蔥山石上,風骨最昂藏。(之一)
一徑辟藤蘿,森森入望多。
蒼苔緣磴道,翠蓋障山阿。
樹色籠深黛,山容舒畫蛾。
采薇人不見,對酒意如何?(之二)
可惜勝景不常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近百株柏樹被砍伐,山莊亦被拆除,F在人們只能站在面目全非的遺址旁,來憑吊這位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了。
![](/Files224/BeyondPic/2011-5/24/20110512j22003.jpg)
(作者系秦安縣地方志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