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祖李思訓考實
王琦榮
李思訓(653——718)唐代書畫家,字建,一作建景,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地區人),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此為《新唐書》和《中國美術史大典》記載。《舊唐書》和唐李邕碑稱“云麾大將軍”。隴西狄道人(今為定西地區)。筆者通過查閱多部文獻和實地考察,確認中國山水畫祖李思訓祖籍在今天的天水武山境內。歷年很多文獻對其祖籍記載不一,學者撰文亦有出入。筆者以幾年的走訪、勘察,用詳實的第一手材料撰成此文,以校后誤。
從以上成紀和狄道來分析,先看成紀在歷史上有過很多次的遷移,初在平涼一帶,后到秦安、天水等地。在各不同時期均出現過成紀。但在《新唐書》記載:唐代的成紀,指今天的天水西北(秦安、通胃,靜寧,甘谷、武山等地),再看狄道 ,今天的武山、隴西、渭源、臨洮等地轄域在夏商周及春秋時為戎羌部落所居,戰國時屬秦,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初立欲穆公之跡圖霸西北、進軍渭河上游,(今武山、隴西、渭源、臨洮等地)滅狄, 豲戎。于是置狄道“豲道”二邑,“狄豲”二字被引為地稱,東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置新興縣(在今武山)轄地,屬南安郡,北周時廢,隋唐初為狄道轄地,當時的狄道指,今天的武山以西到臨洮一帶,唐代宗寶應元年763年,后兩次陷于吐蕃,宋初在成紀和狄道原有的地界上置寧遠寨,(今武山縣)宋徽宗三年1104年,升寨為縣,歷宋元明清四朝到民國3年,1914年改為武山縣,今屬天水市轄地。《武山縣志》等書均有記載,也在定西地區邊界上。
關于唐時所記的成紀和狄道從歷史區域劃分看都是正確的。到了宋初,從原有的成紀和狄道各劃分一部分地界置寧遠寨(今武山縣),前文已敘。因為李思訓的籍貫就在今天的武山境內,那時的武山屬成紀(天水地區)和狄道(定西地區)的兩地界上,這是李思訓的籍貫被文獻記載,專家、學者撰文說法不一的最根本原因。李思訓是大唐宗室,據《甘肅古跡名勝辭典》(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167頁)記載1950年在武山縣龍泉鄉下康村東100米,渭河以北第二臺地上,現有3個土堆墓冢東西排列,高約3至5米,直徑7至11米,底圍21至33米,保存較完好,上世紀50年代前此處曾出土過銘文名“李虎將軍”的寶劍,李虎為李淵之祖父, 其墓群右側有“御碑口”的地名,當地群眾傳說此墓為唐代李淵之祖墓。此村村民多為李姓,據傳是李虎的后裔。沿渭水北岸有許多已李氏定名的村落散落在墓群的周邊,僅筆者知道的就有李家曲里、李家坪、大李家溝、小李家溝、李家山、大李家灣、小李家灣,李家莊、李家堡、李家巷村,李家屲,李家墩等,墓群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版《寧遠縣志》對此亦有記載。
1993年在武山龍泉又出土唐墓,為衣冠冢;出土一幅青綠絹帛山水畫,和一枚雙面印章為象牙質,印面約(3×3cm),厚度2.5cm,陽面為“右武衛大將軍”字樣,陰面字已不清楚,此印現流傳當地民間,據當地人講絹畫出土時色彩依然艷麗,為山水畫,只可惜讓民工搶奪所毀。此墓仍然還在,據考證為唐李思訓衣冠冢,原墓在今陜西蒲城。根據唐代李邕書李思訓碑記載,李思訓曾做大將軍之時帶領大軍討伐叛羌,當途經狄道時在此進行了短暫的停留。期間,他在這里對其先祖進行尋根考察活動。今天居住在甘谷、武山的人們就是羌族的后裔,在歷史上還出現過伏羌縣的名稱。同時,唐王李淵生曲里,在武山龍泉一帶民間傳說甚多,武山縣志辦編輯刊行的《武山民間故事選》也有此傳說的輯錄。史書記載,李思訓為唐宗室,在同一地方出土過李虎將軍衣冠冢和右武衛大將軍(李思訓)衣冠冢。從文獻考證和民間傳說等相互應證,“唐王故里”于今世武山完全能符合學術要求。 也就是說李思訓就是今天的天水武山人。
畫史記載中李思訓一家五人并善丹青,除李思訓外,尚有其弟李思誨,侄李林甫、子李昭道、孫李湊,除李湊善畫綺羅人物外其余四人均以畫山水見長,尤其是李昭道,在畫歷上成就與其父并稱等職,甚至于有變父之勢。妙有過子,由于李思訓最后至右羽林大將軍、右武衛大將軍等職,因人稱“大李將軍”,李昭道雖官不至將軍人們亦因其父而稱之“小李將軍”,父子二人并稱“二李”或稱“大小李將軍”。所以唐張彥遠云:“山水之變始于吳(吳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訓、李昭道)之說”。因李思訓為唐朝宗室李孝斌之子,在唐高宗年間任過江都令,由于青壯年時代正處于武后當權之際“宗室多見構陷”重臣多遭殺戮,他為避禍患而棄官潛匿,至唐中宗復唐國號(705)后才復出并以宗室的地位而任宗正卿,玄宗即位(712)時官至右武衛大將軍,晉封彭國公,追封秦州都督。
李思訓在山水畫的成就,畫史上早有定論,唐朱謀垔著《畫史會要》云,李思訓……用金碧輝映為一家之法,后人畫著色山水往往以他為宗之,被一致推祟為“國朝山水第一”(見四庫全書428頁)。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九有: 山水樹石,筆格道勁,湍瀨潺湲,云霞縹渺,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巖嶺之幽。《圖繪寶鑒》卷二云,著色山水用色金碧輝煌為一家之法,從記載中可看李思訓的山水畫。《宣和畫譜》卷十中有記載李思訓的畫跡有17件,但遺存在今天幾近絕跡。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江楓樓格圖》是歷來研究者公認的李思訓傳世作品,它較能集中反映唐代早期山水風格,這是一件青綠山水,章法嚴謹設色濃麗,場面恢弘,該圖以從樓臺上俯視江面及臨江山麓情景為描繪對象,上半部為江水及江上船楫人物,中部突起。臨江山巒,長松秀嶺,廊舍幽院。全圖用筆勾斫變化,而山石仍以細筆畫出,畫面在整個構圖上較為平輔直敘,樹石描繪為主次。其次是運筆開始有一定的變化,重視輕重緩急而顯出遒勁之勾斫。其子昭道繪畫上繼成了其父風貌,進一步發展了精妙的特色,在對水的描繪方面有新的創造,可與其并駕齊驅。《宣和畫譜》記載評為“山水畫第一人”。
《唐朝名畫錄》中記載一則故事,說唐玄宗命李思訓,吳道子繪嘉陵江山水于大同殿,而吳道子一日而就,李思訓則數月方成。(指不同的風格)準確的說,開元初,李思訓在大同殿繪嘉陵江山水掩障。唐玄宗稱贊說:卿所畫掩障,夜聞水聲、通神之佳手也。到天寶初(742年)吳道子于大同殿繪壁畫嘉陵江山水。唐玄宗將李吳兩人畫作比較后,評之為“皆極其妙也”。從風格到取材來分析,此記載是合理的。(只不過是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將開元初誤作為天寶初,因為天寶初李思訓已去逝多年不可能作畫)。
《明皇幸蜀圖》為唐李昭道所繪。李思訓之子,字希俊官至太子中舍,有人說為李思訓所繪。這不可能,因畫面內容為唐玄宗李隆基為避安史之亂,行于蜀中的情景,這時李思訓已去逝。李昭道此時官至太子中舍,掌管太子侍從、獻納、啟奏等事務,他完全是有可能隨駕而行,親身去蜀耳聞目睹明皇幸蜀情景。從此畫的地域風貌來看,完全是附合蜀道地域風貌的的特征,還有文獻中所描述的“帝乘赤驃起三駿,與諸王及嬪御十余騎飛仙嶺下,初見平陸,馬皆若驚,而帝馬見小橋徘徊不進狀”,這完全能符合此畫。
筆者有感,今天所編各種版本的中國美術發展史和地方志,無人將如此偉大的中國山水畫祖李思訓的故里,及不同時期的名稱演變整理出來,故將筆者長期來對此方面的探討,名之為《中國山水畫祖李思訓考實》奉獻給同業愛好者共考。
(本文作者系:中國美協培訓部創研室副主任、甘肅省美協國畫委員會副秘書長、蘭州市文化宮山水畫創作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