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發源地在哪里?秦國是如何從一個落后部落民族一步步走向強盛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考古人員對陜西鳳翔縣秦國發祥地——雍城遺址和秦公一號大墓、甘肅禮縣秦早期文化遺存——大堡子山西垂遺址和秦公陵園的發掘以及天水牧馬灘的考證和墓葬的發掘,確定秦人是沿著由西向東漸進的脈絡,發源于天水,壯大于雍城,最后于咸陽建都并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
A
秦國的發祥地——雍城
雍城遺址位于陜西省鳳翔縣以南,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遷都于此。鳳翔位于關中平原西部,依山傍水,交通四通八達,且土地肥沃,適于農業發展,秦遷都雍城的目的是使“子孫后世飲馬于河”。秦都在雍城歷時294年,其政治、經濟、軍事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尤其是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準備了條件。自秦遷都雍城之后才真正揭開了爭霸中原稱雄海內的歷史畫卷。
秦雍城城址略似正方形,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坐北朝南。歷經300年的不斷修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秦國都城。在雍城北部還發現了“市”遺址,這是秦國官方在城內設立的專門從事商品交易的市場。城市還發現了多處陶制排水管道,可見當時雍城的城市設施之完善。
雍城之南不遠是秦公陵園區,經考古勘探,在此發現14個陵園、40多座大墓。1974年春,農民打井抗旱時發現秦國的一處最大墓葬,故稱秦公一號大墓。根據對出土石磬(一種古代樂器)上“天子偃喜,龔桓是嗣”一句銘文推測,墓主人應是秦景公。秦景公(前576—前537年)在位40年,秦國保持了原有的強盛局面,是卓有效的“守成之君”。
發掘后的秦公一號大墓占據了中國考古史上五個之最:是迄今中國發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內186具殉人是中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是中國迄今發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實物。
這個豪華的大墓中為何葬有這么多死人?據專家考證,自商以后,中國奴隸社會盛行一種恐怖的喪葬制度——人殉。而最殘酷的人殉是在大墓即將封埋時,以砍殺奴隸或戰俘用以祭祀,史稱“人牲”。據專家考證,在秦公一號大墓中有20具尸骨殘缺不全,身首異處,他們可能就是用以祭祀的“人牲”。另166具尸骨專家通過對棺內殘留頭發的化學分析,發現其中均含有砷元素,砷是一種有毒物質,專家推斷這些人可能就是秦景公的大臣和近侍們。景公死后,他們自愿服下毒酒而死,以便到陰間繼續追隨先主。在主槨室旁邊圍著一圈箱殉,最外層是一圈匣殉,應分別是景公的大臣和近侍。
秦公一號大墓被發現時,墓室平面有247個盜洞,大件銅器已被盜掘一空,經過發掘,仍然出土了小銅件、金、鐵、陶及大件石磬等3500多件文物。其中還發現了大批的鐵制農具。按常識推斷,國君死后的陪葬品理應是當時最為貴重的東西,由此可見鐵制農具在秦國統治者心中的地位。因為秦國人知道,先進的農業機械,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開墾出更多土地,生產出更多的糧食,用以支撐越來越龐大的軍隊,從而實現他們稱霸天下的抱負。
B
秦早期文化遺存——大堡子山遺址及墓葬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葬群是秦早期文化的重要遺存。1990年以來,西漢水上游的重大考古發現證明,經多方考證,該遺址及墓群就是《史記》中所記載的秦人早期活動、建國立都并葬有先世秦公的“西垂”范圍。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位于甘肅禮縣城東13公里的永坪、永興兩鄉交界處,包括大堡子山城址、秦公陵區、圓頂山秦國人墓葬區。1994年,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在被盜的秦公墓地共探明大墓4座,中小型墓葬200多座,并對其中的2座大墓、1座車馬坑、9座中型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1998年和2000年,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與禮縣博物館又對趙坪頂山墓葬區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秦貴族墓葬4座,車馬坑1座。出土數百件青銅、玉、石、陶、鐵器。2004年—2006年,考古人員對該遺址及墓區129萬平方米范圍再次進行了鉆探、發掘,在大堡子山探明了25萬平方米的城址以及400多座中小型墓葬和各類遺址699處,同時發現夯土城墻、建筑基址、車馬坑、陶窯、水井、古道路、灰坑等,2006年發掘出規模最大的一座南北長102米、東西寬17米的建筑基址;在原中字型大墓西南10余米處發掘出大型樂器祭祀坑一座,出土了大量青銅禮器。另外發掘中小墓葬近10座和村落遺址26個。
大堡子山遺址墓葬群是秦國第一陵園“西垂陵園”。其所蘊含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信息集中體現了兩周之際的早期秦文化特征。
通過對截獲、發掘出土的部分器物形制特征、質地、紋飾、鑄造工藝、銘文的綜合研究,專家分析認為大堡子山西垂秦陵的墓主人是秦襄公和秦文公,秦襄公就是秦國的開國之君。
秦西垂陵園實際上包括了大堡子山墓區和圓頂山墓區兩個單元,其歷史跨度長達500余年。整個陵園總體規模之大、墓葬規格之高,為同期諸候陵園之首。在五百年的時間跨度里,秦人始終堅持墓主人西首葬和殉人面北、屈肢葬制度,表現了秦人向往東方虎視中原的堅定意志。大規模的車馬坑以及輿西轅東的葬制,既說明了秦人向東的政治信念,又展示了其崛起西垂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
C
秦發源地——天水牧馬灘
牧馬灘位于天水石門東側10公里處,是一條峽谷,是秦先祖非子為周王室牧養戰馬的地方。這里林木茂密,芳草繁盛,蒼翠欲滴,是理想的天然牧場。據史料記載,從非子之后,經十二代到秦始皇稱帝,牧馬灘一直是秦國戰馬繁育基地。
古時秦人究竟起興于哪里?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牧馬灘便是秦先祖發源之地。秦人本姓嬴,原屬東方夷族部落(居于今山東、河北一帶),殷商時期一部分西遷為商王守邊,西周時期又為周王守邊,居于渭水和西漢水流域的西垂(今甘肅天水、禮縣一帶),處于諸戎包圍之中,地位等同于奴隸。嬴人傳到非子時期,因周王室不斷受到諸戎襲擾,急需戰馬加強國防,而非子恰恰繼承了嬴人善于養馬的傳統,在西垂馴養良馬獲得極大成功,被周王委以養馬重任,非子抓住時機為周王室馴養了大批良馬,周王室的國防力量因此得到加強。為了表彰非子養馬功績,周孝王在西垂之外劃出一塊方圓五十里叫做“秦”的地方作為非子的封地。這樣,當時的嬴族分成了兩塊,一塊以成(非子的長兄,其父大駱的繼承人)為首,在故地西犬丘(禮縣大堡子山),是正宗;一塊以非子為首,在秦(今天水張家川),是周王室附庸。從此,非子便號稱“嬴秦”。
至周厲王時,因厲王殘暴,引發“國人暴動”,西戎舉兵內侵,占西犬丘之地,滅成之后代及其族人。公元前824年,周宣王為表彰秦人為周王室守西土有功,封非子后人秦仲為大夫,后秦仲在為周王室伐西戎時戰死。秦仲之子莊公為父報仇,擊敗西戎,收復西犬丘,被周宣王封為西垂大夫,從此在西垂的嬴人與秦地的嬴人統稱嬴秦。
周幽王時,因幽王昏庸,寵幸褒姒,烽火戲諸候,導致西戎攻破鎬京,西周不救而滅亡。只有秦襄公親率秦人拼死救周。周平王繼位后遷都洛陽,秦襄公救周護駕,為東周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得到周平王的高度信任,被封為諸候,并將原屬王畿、現已被西戎占領的關中西部“岐以西之地”賞賜襄公,秦人正式以諸候的資格登上華夏民族歷史舞臺。
秦襄公在封候之后,主動學習中原諸國政治、軍事、文化和禮儀制度,建立各種典章制度,與中原諸候國建立聯系,發展農業生產,加強軍備,國力日益強盛。秦襄公死后,其子秦文公即位,公元前762年,秦文公遷都關中,西犬丘故都作為秦人先祖陵廟所在地,仍定期祭祀,文公死后,仍葬于此。
尋秦之旅,讓我們追尋到了秦人由一個奴隸部族一步步發展壯大的艱難歷史,西犬丘不僅是秦文化的源頭,也是秦民族的發祥地。秦人從這里開始,一步步走向強盛,進而問鼎中原,最終吞并六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記者 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