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15/BeyondPic/2010-5/6/20100312031009.jpg)
明代狀元康海在明嘉靖《秦安志序》中說:“秦安居隴西萬山之中,而賢人君子之生,代不絕人。” “詩仙”李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成紀育英才,故里耀千秋。千百年來,作為李白故里的秦安以多種方式緬懷和紀念這位盛唐時期的先賢。
藝文懷李白
明代秦安籍進士胡纘宗,官至河南巡撫,右副都御史,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撰有《秦安志》等多部著作。他在《秦邑賦》一文中歌詠了許多秦安籍歷代名人,李白名列其中:“詠少卿之五言,步太白而命騷。”少卿是西漢李陵的字,“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太白是李白的字。胡纘宗刊刻唐代秦安籍名相權德輿(字載之)的詩集,作《權載之詩序》。其中寫道:“隴西有詩人曰李太白、權載之、李長吉。”接著對三人的詩作了高度評價。關于李白,他說:“讀太白詩,當求其豪雋。……太白,才也。”充分反映了胡纘宗對李白等先賢的景仰之情。
山東籍清代著名詩人,時任分巡隴右道,駐節秦州的宋琬等修編的《順治秦州志》記載:“李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九世孫也”。宋琬將李白載入地方史志,發揮“資政、存史、教化”的作用,表達了包括秦安在內的秦州人民的共同心聲。
歷史進入改革開放后的新時期,由秦安縣地方志辦公室組織編纂的《秦安縣志》、《秦安史話》等書正式出版,書中運用大量篇幅,為李白濃墨重彩的立傳。作為隴右文化研究叢書的《秦安史稿》亦將李白列為專目,作了詳盡介紹。
秦安縣王鋪鄉郭家集一帶流行一種秦腔形式的社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李白草答蕃書》是傳統的曲目之一。李白的傲視權貴、才華橫溢,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津津樂道,揚眉吐氣。
![](/Files215/BeyondPic/2010-5/6/20100312031008.jpg)
氣節仿李白
據《隋書》記載:“隴西、天水于古為六郡地,其人性質直。”讀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之句,便能感受到李白耿直之氣節。后世秦安人冒死上疏,骨子里流出的是濃濃的李白情結。李元芳、安維峻是其中的典型。
李元芳是明正德舉人,嘉靖初年任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市)知縣。當時朝政腐敗,宦官專權,奸宄橫行,位于京畿的宛平縣民眾外出逃亡者不計其數。李元芳義憤填膺,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將宛平民眾深受苦難的七件事,上疏皇帝請求廢除,其中觸及世宗皇帝練丹求仙之非。他以直言進諫而名聞朝野。清代進士、吏部觀政武籌《重修秦安李氏族譜后序》曰:“太白才名獨盛,畢文簡公稱其為王佐才,觀其使力士脫靴,殿上識者以為氣蓋天下矣。使之得志,肯附權幸以從君于錯昏乎?明則有慶陽空峒、秦邑虛庵兩先生,抗言直疏,幾以身危,其忠誠似過李白,而氣亦不稍下,奏章俱在,可讀而知也。”武籌將虛庵(李元芳的號)與李白相提并論,其氣節不言而喻。
安維峻是清光緒進士,官福建道監察御史,性情耿直,不阿權貴。中日甲午之戰前夕,他支持光緒皇帝為首的主戰派,連續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請誅李鴻章疏》。《清史稿》本傳載:“維峻以言獲罪,直聲震中外,人多榮之。”光緒二十年(1894)被革職發派張家口軍臺效力贖罪,時人以“隴上鐵漢”四字相贈。光緒二十二年《中俄條約》簽訂,他在夢中發出“此疏縱死必上”的不平之聲。
![](/Files215/BeyondPic/2010-5/6/20100312030011.jpg)
地名取太白
中華民國29年(1940),秦安縣實施新縣制,裁撤區署,設鄉鎮公所。全縣共設23個鄉鎮,以李白的字“太白”命名的鄉就是其中之一。太白鄉位于秦安縣西北,鄉公所設在太平鎮(今王鋪鄉郭家集),下轄8保96甲。民國政府在此設太白鄉,抑或這里就是李白故里?一則此地李姓人較多,清代進士、湖南湘陰縣知縣李蓉鏡就是第3保所轄的李家河村人。李白后裔有出人頭地者,將此地以太白命名,用以紀念李白,光宗耀祖,這是很自然的事。二則隴西成紀位于秦安縣西北,乃史家一致的看法。而隴西成紀是李白的祖籍,將秦安縣西北部一帶命名為太白鄉再也合適不過了。
![](/Files215/BeyondPic/2010-5/6/20100312030018.jpg)
除太白鄉外,秦安縣還有太白廟、太白祠及以李白詩取名的亭子。太白廟位于隴城鎮南七村,人稱太白二爺。明嘉靖《秦安志》記載:“(秦安縣)東九十里曰南山,其山當隴城之南。……其上為西番平,其平下瞰隴城,有太白廟。”可見太白廟始建年代早于明嘉靖時期,清道光年間此廟已久廢,后又重建,上世紀五十年代再毀,改革開放后,廟貌煥然一新。隴城鎮陰坡村亦有太白廟,人稱太白三爺。太白大爺廟在今張家川縣石版川,解放前此地屬秦安縣管轄。“太白祠”位于秦安縣城鳳山山頂太平堡內,1989年在縣內有識之士的倡導下修建,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蘇步青題字。“邀月亭”位于鳳山之巔,以李白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取名,由中華詩詞協會副會長李汝倫題字。祠與亭的落成,營造了濃厚的李白文化氛圍。
![](/Files215/BeyondPic/2010-5/6/20100312030007.jpg)
后裔尋李白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云:李白祖先“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姓易名。”可見,隋末居于隴西成紀的李姓族人因此受到牽連,流落他鄉。據家譜記載,秦安的李姓大部分都是自元代以后遷徙到秦安的。古人對郡望非常重視和講究,這些李姓人沖著他們是隴西成紀郡望,是李白后裔的一支,來到秦安。但成紀歷經戰火兵燹,故地已不可復識,于是他們選擇了槐樹廟、槐川、槐里等村落定居了下來。因為《史記》中記載的李廣故里就在槐里,槐里本在今陜西興平,李廣的祖先從槐里遷成紀時,便將槐里這個地名也帶到了成紀。這就是現在秦安縣槐樹廟、槐川、槐里等村一帶李姓比較集中的緣故。槐樹廟位于郭嘉鎮境內,明嘉靖《秦安志》中已有此村名。據《秦安崇新里四甲合戶碑》記載,明末清初,李氏始祖從安定(今定西市安定區)麻子川遷移到郭嘉鎮,生三子,分別居住在槐樹廟、李家河(今屬王鋪鄉)、郭嘉鎮。
據世代口頭相傳,秦安縣西北郭嘉鎮、王鋪鄉一帶的李姓分為右九家、上四家、宛平家、考城家等幾個房派,各房派內至今互不通婚。以右九家人口最多,分布在18個村莊,有“右九18莊”之說。郭嘉鎮朱灣村還保存著李氏宗祠,系古建筑,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但透過斑駁風蝕的題字、古色古香的門窗和玲瓏精美的雕刻,我們仍能感受到祠堂昔日的輝煌和榮耀。
往事越千年,秦安換新顏。但秦安人對李白的追思與懷念,在歷朝歷代都是一脈相承的。這種根深蒂固的鄉土觀念,正是故里人民千百年來揮之不去的李白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