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爭奪資源互不相讓 如今或停或縮處境不同
冷觀女媧文化節之“三國演義”
編者按 近年來,自認“女媧故里”的河北涉縣、湖北竹山、甘肅秦安等地紛紛打起了“女媧牌”。邀請專家挖掘女媧資源,募集資金開發女媧景觀,投入精力舉辦女媧文化節……三地活動搞得不亦樂乎。然而,數年以后,這樣的“盛況”已然不再。如今,秦安的女媧文化節已經停辦,竹山的女媧節已悄然“轉身”母親節,而涉縣,也準備停辦女媧節,只保留女媧祭奠活動,并將祭奠活動提升規格。女媧文化節緣何由熱變冷?記者日前對此做了調查。
“我們也不能落后”
從目前能夠查到的資料來看,開發女媧資源較早的地方,是河北涉縣。
涉縣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麓,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涉縣縣城西北10公里唐王峧溝的鳳凰山上,留存有國家4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媧皇宮。媧皇宮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迄今已有1450余年,相傳就是神話傳說中女媧氏“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地方。
涉縣媧皇宮的女媧廟會,迄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改革開放后,媧皇宮祭祀規模日益浩大,形式豐富多彩,女媧文化廟會逐漸恢復了往日盛況。
為了充分利用好當地的女媧文化資源,以文化搭臺,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涉縣先后舉行了兩次大型的公祭女媧大典,恢復了政府公祭。同時,當地延請有關歷史、民俗等各方面的專家,對涉縣的女媧文化資源進行了挖掘、整理,投入資金對媧皇宮等歷史遺存進行了整修。通過女媧文化節的舉辦以及相關文化資源的挖掘,涉縣不僅將其女媧品牌遠播各方,而且擴大了當地的知名度,加強了招商引資的力度,帶動了旅游等產業的發展。
河北涉縣的這些努力,取得了回報。2006年4月,涉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并掛牌成立了“中國女媧文化研究中心”,同年,女媧祭奠被列入首批民俗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無疑讓涉縣在女媧文化資源的爭奪方面占得了先機。此后一年,頂著“中國女媧文化發祥地”光環的河北省涉縣,又入選了由世界著名品牌大會主辦機構世界品牌組織、美中經貿投資總商會聯合推選的2007中國特色魅力百強縣。
“連續3屆女媧文化節,不僅吸引了眾多當地群眾,許多華僑社團、海內外賓朋、各地客商也踴躍參加,共簽訂名優特產品銷售合同、協議278份,總金額48億元;簽約引資項目72個,總投資34億元,引進資金28億元,其中引進外資3400萬美元。可以說,女媧文化節,不僅擴大了女媧文化和涉縣在海內外的影響,而且繁榮了區域文化,促進了經濟發展。”在2008年舉辦的中國女媧文化首屆高層論壇上,作為主辦地的負責人,涉縣縣長范保平對于女媧文化節的效益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涉縣的這些收獲,讓其他一些同樣擁有女媧文化資源的地方再也坐不住了。在挖掘和利用女媧文化資源上,“我們也不能落后”,湖北竹山縣的一位負責人表示。
竹山地處秦巴山區,是全國592個特困縣之一。竹山的寶豐鎮南有一座女媧山。據《山海經》、《康熙字典》記載,女媧曾在竹山煉石補天,竹山縣寶豐鎮尚存有《女媧煉石補天天真》石碑。《史記五帝紀》載: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又女媧山在鄖陽竹山縣西相傳煉石補天處。
為此,竹山在女媧資源挖掘、開發上下足了功夫。從2005年7月開始,寶豐鎮開始著手女媧山風景區“景區規劃、公路建設、祭壇公園一期工程”三大項目的建設。當地不僅修建了女媧雕像,而且建造了一系列與女媧相關的人文景觀。此后的2006年、2007年,竹山在該縣寶豐鎮女媧山風景區舉辦了兩屆“女媧文化節”,公祭“華夏始祖、東方圣母”女媧。
甘肅秦安縣同樣自認為是“女媧故里”,該縣的隴城鎮擁有女媧廟、女媧洞。女媧洞位于隴城鎮東南約兩公里的風溝,相傳,女媧生于隴城之南的風溝,長于風臺,葬于風塋。洞在風臺梁西側的半崖上,洞口高六尺,寬三尺許,洞口大而寬,在洞深10米處,又窄而小,一人能進去。
看著河北、陜西甚至同屬甘肅的蘭州爭相打出“女媧牌”,借著文化活動發展旅游業,秦安縣的負責人表示,“秦安不能再等了”。盡管還是貧困縣,從2006年開始,秦安還是舉辦了規模空前的公祭女媧大典和女媧文化節。
由此,女媧文化節的“三國演義”開始上演。
“女媧文化節”的是是非非
涉縣女媧文化節、竹山女媧文化節、秦安女媧文化節……如此多的地方看中女媧文化資源并爭相辦起了相關的節慶活動,這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有專家認為,女媧不能被當做某一地區的文化現象,某一地區的文化資源。女媧文化是全民共享的文化資源,也是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資源。女媧文化是一種大文化,它的流傳歷史悠久、地域廣泛、文化內涵豐富,不應該狹隘地理解它。女媧文化的保護應該形成合力。要把女媧文化在全國的傳承看做一個整體,整合力量進行保護。文化產業的開發,應該建立在對女媧文化資源整理研究的基礎之上,防止單純地將女媧文化保護“政績化”和“旅游化”。
圍繞著文化節的爭議,更多地出現在節慶活動的操作方式上。涉縣是革命老區,竹山和秦安也都是貧困縣。三地舉辦規模宏大的女媧公祭活動和女媧文化節,引起了包括當地居民在內的社會各界的議論。
“竹山是一個貧困縣,近年卻已投資1500多萬元,塑造了18米高的女媧雕像,建起了女媧祭壇、圣母亭、問天閣等景觀,建造了‘中華母親山’標志石。”竹山縣女媧山風景區附近的居民感嘆道,“公祭活動搞得很熱烈,只不過不知道這些錢花在一個節上有何意義。”
對此,竹山縣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縣舉辦女媧節共投入740萬元且有據可查。投資420萬元,為寶豐鎮修建了一條20多公里長的公路;旅游開發投入近300萬元,其中建女媧塑像花費50萬元,建其他景點花費200萬元,而且這300萬元中有150萬元為個人捐款;辦節只花了20萬元。
西部一所大學的一位教授曾經受邀參加秦安的女媧文化節。“首屆女媧文化節在一場淅淅瀝瀝的細雨中舉辦,沒有多少游客光顧,如今,花費巨額資金爭搶‘國字號’似乎成了一種時尚,其打出的理由都是為了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精神。事實上,其背后是‘地方情結和利益之爭。’”他不無憂慮地對記者說。
此外,對于據稱的“貧困縣秦安拿出100萬元舉辦公祭女媧大典”,也有人質疑有搞政績工程之嫌。
女媧文化節悄然“轉身”
竹山、秦安女媧文化節的舉辦,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強烈質疑。許多媒體對身為貧困縣的兩地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舉辦女媧節提出了批評。
2008年,因為受到地震影響,屬于甘肅天水市的秦安取消了公祭女媧大典活動,把精力投入到災后重建工作中。有關女媧的活動,只保留了中國天水第三屆女媧文化論壇。
不過,當地挖掘、開發女媧文化資源的努力在爭議聲中似乎并沒有停步。除了2008年年初專門組織人馬外出學習辦節經驗以外,記者在當地的招商引資項目中,仍然可以發現對于女媧文化的重點推介。至于今年還辦不辦女媧文化節,秦安縣政府有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還沒有接到通知。”
而湖北竹山縣從2008年開始把“女媧節”改為了“母親節”。當地有關人士認為,女媧是中華民族偉大母親的象征,舉辦“母親節”,開展女媧民間祭祀活動,有利于繼承女媧傳統,弘揚女媧精神。
“這對教育孩子們是很有好處的。”竹山縣寶豐鎮中心學校朱本雙對記者說。竹山縣女媧山綠松石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邵忠文表示以前舉辦女媧節,我們都想不通,人為什么要拜神呢?現在好了,舉辦“母親節”,大家心里踏實多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支持政府每年都舉辦一次“母親節”活動。
盡管轉身成了“母親節”,竹山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初衷并沒有改變。寶豐鎮的辦節活動仍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招商仍是節慶活動中的重中只重。“2008年,竹山縣與外來客商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2個,協議引資3.3億元。為確保簽約項目的順利實施,我們督促各招商簽約單位成立工作專班,對簽約項目實行跟蹤服務,實現到資4430萬元。”該縣招商部門這樣給記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