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
秦州人過元宵節習俗,跟我國北方其他地方的習俗大同小異,這一天人們有觀燈的習俗。史料記載,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開宵禁,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為一時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間,放燈時間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為興盛。故有“宋時湯圓隋時燈”之說。而且在宋代出現了燈謎,即將謎語系于燈上,使人們在賞燈之際伴以猜謎,更添情趣。“燈謎”一詞即源于此。明永樂七年,宮廷下詔“元宵節自十一日始,賜節假十日。”成為歷代最長的燈節,也形成了全民性的節日。到了清代,燈節假日改為四天,但盛況不減。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一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節才算落下帷幕。
古時候,一到過年,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普天同慶。當時掛燈于門上,除了節日期間照明之外,多是為了增添節日氣氛。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動是和燈連在一起的,至元宵節這天人們不光吃元宵,觀燈、賞燈也是延續了2000余年的民俗。這一習俗最受兒童們的歡迎,這種童趣幾乎是每個秦州人都經歷過的。早些年,由于各人家庭經濟條件不同,兒童玩的燈有明顯的不同,就像現如今不同人家的孩子有不同檔次的玩具一樣。
猜燈謎,也是秦州人的一大樂事,往年的元宵節,在萬壽宮、人民公園、玉泉觀等地都有燈謎,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這種文娛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老百姓的春節生活,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而元宵節吃元宵,不再是秦州人的樂事,如今,一年四季,人們都能夠吃上可口的湯圓。
在元宵節期間,除了燃燈觀燈、吃元宵、猜燈謎外,在秦州大街小巷能夠看到民間舞龍、耍獅、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其喜慶熱鬧程度可與春節相媲美,因此人們習慣上將元宵節期間的一系列娛樂活動統稱為“鬧元宵”。
|